身价千万的广州“老细”,摇着扇子,屐着拖鞋,在南方的潮热里,懒懒地靠在骑楼墙角,下意识地塞一支双喜烟到百无聊赖的嘴里……那一支“双喜”就在这最恰当的时刻与南方人的自由随意、踏实不扬丝丝入扣。 在广东,“南洋”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还是一段艰辛的史。20世纪初,随着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的创办,佛山的简氏兄弟将这段传奇深深地植入了广东。 一个多世纪后,南方三月天的阳光里,蓝色大货车在广州中山七路的繁杂交通中拐了个弯,穿进细叶榕浓荫下的333号大门。一箱箱捆扎完好的云南烟叶被鱼贯而来的运输叉车分食,送往流水线。沿着机械路径,它们经过分类、抽梗、烘丝、切丝等多重工序,直到成为揣在老广怀中的“双喜”烟……类似的场景已经延续了百年有余。 与333号大院一街之隔,整修中的陈氏书院依然迎来送往。它是岭南的文化符号,家喻户晓,却鲜有人知晓街这边的院子便是双喜生产基地。 身价千万的广州“老细”,摇着扇子,屐着拖鞋,在南方的潮热里,懒懒地靠在骑楼墙角,下意识地塞一支双喜烟到百无聊赖的嘴里……那一支“双喜”就在这样最恰当的时刻与南方人的自由随意、踏实不扬丝丝入扣。 烟草救国。艰辛的开端 很多人对烟的认识,一般来自历史教科书上的一段国史—比如那场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事实上,最早进入泱泱大帝国的烟草并非始于鸦片。据清末赵之谦在《勇卢闲诘》中记载: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意大利),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 此后烟草分别从吕宋(今菲律宾)入台湾,入福建;自日本入朝鲜,入辽东;自南洋入澳门,入广东。杨士聪《玉堂荟记》 云:“烟酒古不经风,辽左有事,调用广兵,乃渐有之,自天启中始也。” 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虽然各说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烟草最早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末)从菲律宾传入我国台湾,再到福建、广东。吴晗先生在《谈烟草》一文中,对此也作了肯定。广东更是全国最早有烟草制品工业和最早生产雪茄烟的省份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广东,与南洋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西关的袅袅粤音和官方自强的洋务运动中醒来,民族开始伸展腰杆,跃跃欲试着担纲起国人自强之任。 那时,数十公里外的佛山,不少手工业作坊因敌不过洋货而破产,大批工场荒芜,大量工人失业。1902年,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垄断组织英美烟草公司成立,在短短的几年中,这家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卷烟市场。“救亡图存、匹夫有责”的呼声四起,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成为人心所向。当康梁师徒从广东掀起变法救国潮的时候,佛山澜石黎涌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南洋一带的海运生意正风生水起。 1905年春,民族烟草业正在南国潮润的空气里酝酿。到了下半年,简氏兄弟筹集满10万银元,在香港正式创办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兄弟俩拉起“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的旗帜,开始了一场与英美烟草公司的艰辛周旋。第二年,南洋烟草公司开始制造卷烟,以每天三十件(一件是50条香烟)的生产量投放市场。 在当时市场律法混乱的南中国市场上,简氏兄弟的烟草公司作为民族企业的“出头鸟”,很快招来英美烟草公司的压制。双喜品牌出生未久,“英美”便借口“双喜”与其出品的“三炮台”装潢相似,派员警告“南洋”立即停售双喜烟,否则将以冒仿商标罪提起诉讼。同时,还派员向香港和九龙各烟贩警告,禁止出售“南洋”香烟。烟贩慑于“英美”势力,不得不屈从。开工仅13个月的“南洋”从此一蹶不振,负债十余万元。1908年5月,简氏兄弟忍痛宣布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破产。 因这份遭遇,“南洋”的机器物料折价拍卖最终未果。 转折。1949 进退两难之际,简氏兄弟的叔父简铭石伸出援手,以9万元将拍卖品买入,整理后又交给简氏兄弟,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09年2月,“南洋”第二次正式开业。据南洋公司老职工回忆,南洋复业之后,除了将原来的双喜牌商标包装稍作更改外,其他品牌仍照旧继续生产,并改良卷烟品质,以“中国人请吸中国烟”为宣传,推销到南洋群岛一带,受到国内民众和广大华侨的支持,业务大有进展,一度日夜加班仍供不应求。 辛亥革命后,华侨爱国之心大受鼓舞,国货更为畅销,仅爪哇一地每月就销售卷烟一千箱左右。随着国内市场扩展,南洋业务不断增长,1916年南洋在上海设厂,接着分支机构遍设全国各大城市及南洋群岛一带。 盛销的“双喜”自然再度遭遇洋烟挤压。这一次双喜品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成了当时国内各大城市及南洋群岛一带的畅销品牌。 当时的销售公司给南洋的函中记载,“奈何求过于供,人之取50箱,我只能给四、五。有扶摇直上之势力。”1915年11月,双喜牌卷烟仅在南洋地区销量就高达624箱,占南洋公司在该地区总销量的一半以上。上海、武汉等地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915年间,因外国烟草公司烟价上涨,南洋产品销路大增,“双喜”、“飞马”经常卖断货。 事业快马加鞭。简照南于1916年在上海租入东百老汇路栈房,购置了卷烟机,次年便开工生产卷烟。几年之后,“南洋”宏伟的厂房出现在黄浦江畔。连续几年的赢利后,简照南将无限公司改为有限公司,将上海分厂改为总厂,业务重心逐渐由香港转移到了上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设在上海的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业务重心逐步转移到香港和重庆,并建设了重庆厂,但重庆厂开工不久即遭到轰炸。随后,南洋厂随局势变动在上海、香港、武汉、重庆等地辗转。即便战后复工和扩充,但规模远非昔比,只能在夹缝中勉强维持生产。 在今广东省佛山市的禅城老城区臣总里19号,一栋欧式园林建筑群曾引来许多外人驻足探看,这是民国初年简照南兴建的简氏别墅。据当地老人介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侵华日寇来到佛山,简氏家族逃难南洋,这栋别墅就由简氏兄弟远房亲戚的后人看守。如今,风雨沧桑百年流逝,简氏别墅空空如也。 为避战乱,南洋公司决定在广州建厂。据南洋史料称:“分公司为事业前途计,鉴于汉、渝两方面事业无可为,衡时势,乃决定开设广州制造厂,计划实属刻不容缓,以收东隅之失。” 1948年8月购得厂房,将机器设备从香港厂输入装置完竣,1949年4月把上海库存的美产烟叶运到广州,5月19日,“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制造厂”正式成立,它就是广州卷烟二厂的前身。自此,“双喜”的重要一脉—广东“双喜”便开始在广州生根发展。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占领广州,半个月后工厂被人民政府实行军管,进行清产核资,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选拔工人参加工厂管理。生产的卷烟“白金龙”、“双喜”、“银行”、“黄金龙”、“七星”、“百雀”被列为当时的“南洋六大名烟”。 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后,简玉阶出任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出任总经理。公司经裁并改组,内地分厂改为国营卷烟厂,香港厂仍保留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名称。 1949年5月,年仅16岁的女工陈锦容加入南洋卷烟厂,成为一名抽梗工人。由于卷烟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细腻柔和的手法,早期的烟厂内大部分均为女工。 陈锦容的工作从早上七点开始,由于家离烟厂较远,凌晨五六点便要起床。在生产设备落后的年代,抽梗是制烟过程中最辛苦的工序之一。“烟叶一到烟厂,我们几个人就围着一个大桌子,桌子上面放了一大堆的烟叶,要用手把一片片的烟叶从烟梗上撕下来。由于是计件发工资,那时工人们为了多赚些钱,都忘了疼痛拼命干活,时间长了,我们的拇指和食指都磨烂了,回家洗衣服时手还痛得不得了。” 陈锦容回忆,到50年代中期,工厂开始对工人实行保护措施,免费发了一些用厚帆布做成的指套,大拇指还可以带上铁戒指,用来保护抽梗工人的手指。随着设备不断更新,由以前基本靠手工制烟到全部用机器代替生产,陈锦容见证了这一过程。 排列芳香。现代化 熟悉“双喜”的烟民深谙其浓浓的香味。一进中山七路双喜厂房,阵阵烟熏味便会扑鼻而来。 1951年,21岁的赵善炳加入改制后的卷烟厂,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和烟草配方工艺专家。作为长久以来广东双喜品牌的主要配方师,赵善炳也是双喜品牌高香风格奠基人。 在广州卷烟二厂工作近50年,赵善炳对双喜的个中滋味几乎烂熟于胸。“上世纪50年代,包括双喜在内的各种卷烟配方不是恒定的,只是靠配方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调配。”这个时期双喜属于广州的畅销高档烟,但规模较小,且美誉度更多是依靠解放前“南洋”留下的优质美国烟叶原料获得的。 由于原料限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喜一度停产。在此逆境中,赵善炳这一代配方师提出了采用标准化和规范化配方,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检验实验室。 改革开放初期是广东双喜历史上鲜为人知的生死存亡关头。当时,云南卷烟由于配方上的优势,在广东占有相当的市场分额;同时改革开放也让外烟获得了进入广东的机会,洋烟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获得了年轻一代的追捧。 为应对再次而来的洋烟和省外同行的冲击,双喜采用了两个战术:一是采用复合配方,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问题;二是确立了双喜的高香风格。 由于广东一直都不是中国优质烟叶的传统产地,在原料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广东卷烟品牌必须走在配方工艺的前沿才能保证产品的优势。无法获得大量单一品种优质烟叶的现实,迫使他们采用复合配方,即通过对多个产地的烟叶进行调配,调和口味,通过不同地方烟叶的互补追求和谐。与此同时,技术员们加强了合理控制烟叶配比,以及加香加料的研制,务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烟叶的优势。复合配方的应用使广东解决了优质烟叶匮乏的问题。 原料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是确定香烟的香气风格。“当时云南风格的卷烟在中国销量是最大的,也曾有很多人向我们推销云南各种品牌香烟的香料,但是我们认为,在吸味风格上,必须独树一帜,否则,学得再像,也只是模仿。”赵善炳说,“我们在香气风格上用高香、浓香,给烟民以满足感。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80年代中期,双喜香气风格基本定型。” 广州的烟草专家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双喜的风格基本形成,已经从原来的单纯靠调味师用嘴品尝、靠经验调配,变为主要靠仪器和标准来控制口味。“九五”时期,广州卷烟二厂实现了制丝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建立了国际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此时,这家由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建国初期成立的制造厂,已建立了强大的技术研发体系,广东双喜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高香”风格。 在与洋烟品牌的再次交锋中,广东卷烟工业的技术装备也不断加强,广东省内烟厂先后十五亿多元从美、英、意、法、德、日等国引进了打叶机、切丝机、切梗机、滤咀接装机、卷接机组和膨胀烟丝等机器设备,彻底改造了老企业,使广东卷烟工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 由此而往,双喜继续作为著名卷烟品牌畅销至今。双喜还在,“南洋”就未被历史的尘埃所遮闭、隐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