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淘当铺创始人王一为VCPHP记者讲述的自己的创业经历。他这是第四次创业,之前10多年,他尝过融资上千万的喜悦,也试过分无分文的失败。文章很长,但小编没有舍得删去太多。王一的经历比较丰富,从初出茅庐时太过青涩摔的跟头,到拿到了战略投资结果和合伙人意见分歧,还有在公司管理上的反思,他的沉重感悟,我们想更全面地展现给所有在创业这条路上的同行人。 1、公司做起来了,管理必须要重视。执行的强兵非要放在管理岗位上,你不但少了一个强兵,还多了个怂将。 2、那些让你跌入谷底的,往往也是将你推向高点的助力,这个助力有可能是人、物或势。 3、没有企业文化是最致命的。团队执行力再强,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完成业绩指标,那还是一盘散沙。一个人能力很强是好事,但是假如他跟整个团队不是一条心,他对整个团队的伤害可能更大。 一年前,当我知道淘当铺这家公司的时候,他们还在筹划阶段,当时已经拿到了蓝驰的投资。创始人王一1983年出生,已经创业10年,自称“老炮”。 那时候联系他,王一正忙于跟典当行建立联系,不愿多谈。直到这次春节前,他才坐下来跟我聊起淘当铺。这是一家帮助传统当铺兜售绝当品并招徕贷款者的网站。说白了,王一想插足当下很火的互联网金融。只不过P2P是无抵押贷款,淘当铺依托线下的当铺,需要质押物。 这已经是王一第四次创业了。大一时他就闯入SP行业,后来还做过移动下载工具和化妆品电商。虽然有顶级VC的青睐,但这几个项目有的命途多舛,甚至结局潦倒。王一说,前三次创业,他几乎犯遍错误,掉进无数个坑。入行10年有余,他不属于任何派系,经历过融资上千万美金的喜悦,也尝过失败后身无分文的滋味。那个下午,北京没有雾霾,窗外铺满蓝天,我们的谈话却一度变得沉重。 用人之痛:强兵就是强兵,不能当将使 2002年,王一还是南京一所大学的新生,他赶上了SP大放光彩的前夜。一个偶然的机会,会写程序的他接了个SP技术外包的活,建立一套系统向用户推送气象预报信息。这让他赚了2万块。但是临结账前,对方跟他说,“你得注册家公司,一来打钱给个人税太高,二来这套系统需要日常维护。” 后来因为各种缘由,对方就把这个项目转给了王一。他申请了一个SP牌照,第一个月就分到了30万块。移动梦网构建合作伙伴关系时,他又拿到资质。于是,王一欢天喜地地跳进SP,那些经过在校学生粗略编辑过的动画、笑话和新闻,叮叮咣咣地迅速转化成了人民币。2003年,他又主攻手机上的单机游戏,其实就是把红白机上的游戏改头换面一下,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王一进入了敞开口袋就能收钱的时代,一个月营收有个一两百万,他的嘴就乐歪了。 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应用分发渠道只有一家,那就是移动梦网。“我们当时总结了推广三要素,自消费、刷排名、搞群发。”王一也从一个技术人员逐步蜕变成产品经理兼商业运营。他顶着一副娃娃脸出去跟人谈事,有的觉得他这么小出来闯荡,挺照顾他;有的觉得他不靠谱,话都懒得跟他多说一句。王一并不抵触商业运营,那时候他就知道,作为老大,自己必须出头。或者说,当时年轻气盛,他喜欢挑战自己,这种心理差不多延续至今。 他的产品没有石沉大海,相反还有一定的市场,那是个缺产品的时代。做了两年,王一有了融资的打算。2005年,上海一个家境不错的大学毕业生给了他一点钱,这是王一创业路上的第一个投资性质的合伙人。此人名叫林奇,后来创办了网游公司游族,去年在A股借壳上市。林奇投资王一时,天软每月有五六十万元的毛利,团队也达到六七十人。但是公司并没有因为资本的介入而驶上快车道。相反,问题来了。 王一遇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个陷阱,管理。他手下已经有六七十号人,可是他连管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不清楚,项目没有管理流程,公司也没有管理体制。最直接的表现是,把一个执行能力过硬的人放在管理岗位上。至于原因就不需多问了,你想想,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业务做得挺好,时间长了自然要晋升一下的。但是结果却始料未及,他损失了一个强兵,凭空冒出来个怂将。项目开始大规模延迟,外面招进来的人不满意,底下执行的人牢骚满腹,公司一片乌烟瘴气。最关键的是,王一对此了然于胸,却完全无解。聊到此处,他吸了口烟,加了句,“那时候我才20岁出头。” 前面说了,王一是搞技术出身的,而且他从大一就出来创业,后来持续休学,也就没再回过学校。他的全部商业经验和业务几乎全靠自己摸索,只一样除外,融资。王一写过一厚沓商业计划书去找钱,但是没人搭理他。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亿唐网的创始人唐海松,对于当时的王一来说,唐海松简直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靠几页PPT拿了几千万美金,给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觉。从唐那里,王一学会了怎么写PPT,怎么处理跟投资人的关系。如果非要问他的创业导师,唐算是一个。 但是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以及整个SP行业的没落,唐对他也爱莫能助。2006年,随着移动梦网对所有新游戏停止申报的政策发布,SP的好日子也差不多到头了。王一找不到出路,有了把天软卖掉的想法。6月份,他与日本一家公司签订了并购协议,王一离开了天软。 融资之痛:战略投资是把双刃剑 2007年春节刚过,王一从上海北上来京。他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北京互联网圈子是什么样。恰好3GV8(顽石互动的前身)的合伙人冯文杰干得不开心,有心思出来创业。俩人在北四环的宜家里边吃肉丸子,边讨论该做个什么项目。做手机客户端是顺应大势的,而且要主攻塞班系统,因为王一之前就从塞班起家的。至于冯文杰,他跟诺基亚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这对于他们日后的业务起到关键作用。冯担任CEO,王一担任COO,主管运营推广。 他们唯一没有敲定的就是具体的业务方向。杀毒?网秦已经占了个坑,360虽然还没有发力移动端,但俩人判断这会是巨头的天下。浏览器?UC刚融了上千万美金,雷军都进去当董事长了,他们再做那不是自寻死路吗?什么电子书之类的,他们还瞧不上,觉得是小市场。最后俩人决定做一款手机下载工具,讲通俗点,就是手机上的迅雷。 这款软件被命名为“千尺下载”,它的技术原理跟迅雷一样,在不稳定的2G网络下,帮助用户吃满网络,迅速下载几十K或者上百K的数据包。同时,他们也做软件分发,虽然那时候还不是智能手机的天下,也没有那么多应用,但在当时是条路子,移动梦网也让他们帮着分发流量。 他们做了两件事情,让千尺下载迅速突破了千万级用户。其中之一是,将千尺下载内置到诺基亚手机中。这是冯文杰的功劳,但他为何能撬动诺基亚,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诺基亚所有的出厂智能手机里,千尺下载占有一席之地。效果如何,请曾经受惠于塞班系统的创业者自行想象吧。 那些诺基亚的老用户,以及水货市场又怎么搞定呢?这个招是王一想出来的。当时国内有不少下载站,就像PC门户一样,那些首页、首屏都是广告主争抢的热门位置。一个点击一毛钱,到用户激活转化可能要两三块。当然,这个数字跟现在动辄几十上百块的用户获取成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对当时的创业公司也不是笔小数目,至少你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吧? 王一找到最不值钱的一个位置,就是每个应用的下载详情页。他在点击下载的位置上方加了个小链接,叫千尺高速下载。跟你在PC下载东西时,迅雷总跳出来提示你是一个道理。那个位置的单次点击不到一分钱,但流量巨大,并且契合他们的产品定位。千尺下载靠这两个手段,迅速铺开了市场。 王一的每次起步都像春节里的演奏曲,调子很和谐。千尺下载也不例外,他跟冯文杰不需要掏一分钱,起步就拿了几十万美金的天使,对方只占不到10%的股份。经过3个月技术开发,再3个月的简单推广,千尺下载就过了百万用户。经过上述里外应和的深度推广,用户已轻松过千万。 2008年,他们拿着漂亮的数据去融资,一下子就拿了7个teem sheet,我们嘴边常念叨的几家顶级VC都在其中。俩人沉浸在喜悦中,艰难地选定了其中一家。然而,就在签协议的当口,金融危机大驾光临。最后,跟VC的协议没有被执行下去。 那天的采访中,“拿钱”、“大几千万美金”这几个词被王一反复提及。能融到钱本身对他似乎就是一种证明。“其实你融了一笔大钱回来,快乐的不是你融到钱,市值多高,而是有人认可你,给你带来创业里程碑式的成就感。”当然,他很快也从这种所谓的成就感中醒悟过来,钱跟钱还是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左右公司的命运。 挺过一年后,千尺下载被刚刚成立投资部的新浪瞄上。战略投资也好,谋求财务汇报也罢,总之遇到这么个手机软件,用户量也不小,新鲜劲上来新浪就给了千尺下载两百多万美金。2010年,鼎晖进来了。具体融资金额他们也没有对外布过,大概是千万美金。王一是这么说的,好的项目就是这样,半年就能进一轮融资。 就在他们忙着拿钱的时候,整个移动市场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大变脸。塞班虽然身躯庞大,但是前景早已暗淡。千尺下载也开始调整步伐,向IOS和Android转变。王一的设想是,IOS的门槛高,千尺下载可以继续深入更底层的技术,做成像91助手那样的工具。但是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可以从诺基亚内置系统中获益,冯文杰不忍心放弃这条路线。 再者,他们的战略投资人新浪也希望他们延续这种商业模式。2010年正是新浪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千尺下载的手机厂商内置方式,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微博的推广。这个决定本身没错,但对被投公司来说是不是最好的选择,需要打个问号。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