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ul Bischoff,在北京的美国科技记者,曾服务于新华社和ABC,也是北京科技报(Beijing Tech Report)的联合创始人。文章发表于。 早就有人说,中国人并不具有创造力,他们只能抄袭。他们不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而且不能跳出格子来思考。 如果你关注的是这个国家最成功的一些企业和创业者,你很有可能会点头同意。除了极少数例外,很多鼎鼎大名的公司都是西方模型的本地化版本。百度抄袭了谷歌,阿里巴巴抄袭了ebay和亚马逊还有Paypal,微博则抄了Twitter。 当我听到北京的几个老外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把罪魁祸首指向中国的教育系统。你可能早就听说过,那些陈旧的死记硬背,和虎妈这样的形象,扼杀了不少孩子的创造力。另外一种固有观念是,中国人追求安全保险,以至于不想创业或者在创业公司工作。他们宁可进入大公司和当公务员,每月的薪水都有保障。这种假设仅限于创业者范围。 但是本地的创业者——至少在我与之交谈的时候,通常会提供不同的观点。他们说起没有创新的根源,基本上很难引导到他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或者社会力量,以及家庭的金融安全等方面。实际上,他们当中很多人争辩说,中国的创业者就和他们西方的抄袭对象一样创新。真正的不同是,那些真正创新的人并不会受到投资或者支持。中国作品很少见到具有颠覆性的创业公司的真正原因,就存在那些投资资本家和天使投资人身上。正是他们经常偏好经过西方测试并且生效,并为本地市场做相应适应的模型,其结果是外人通常只看到各种拷贝。 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关于中国创业生态系统的真正准确的判断,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最成功的中国创业者至少有一点点——不管在教育还是在其他方面——在海外生活过的经验。就像我们之前所注意的那样,去海外对任何可能创业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如果他们可以,就要出国。我同样和那些曾经在招人方面遇到困难的创业者谈过话,因为最好的毕业生已经被大公司花高价拿走了。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具有创新能力。十二月AngelHack的CEO格雷格·霍普曼(Greg Gopman)到北京参加一次黑客马拉松,对于那些创新想法深感惊奇,其中有一些他表示在自己一百多个黑客马拉松的体验当中是独一无二的。我曾经交谈过的一些本地创业者表明到国外去寻找投资机会的意愿,因为他们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支持新想法的可能性感到心灰意冷。 这是一对荒谬的第22条军规:投资人不想支持创新,所以中国人没有创新的动力;中国人创新的少,所以投资者们不会奖励创新。没有任何一条是绝对可靠的理由,但两条都反映了部分现实。 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整体以及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两方面的争论都会开始逐渐淡化。那时我们才应该意识到,在这个争议的两端有什么样的观点;而且,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被谴责。(编译:书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