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模板 -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模板

最模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故事 >

我的产品抄袭观

时间:2014-09-09 00:07来源: 作者: 点击:
在中国,对产品之间的互相借鉴有着病态的宽容,也有着病态的苛刻。 谈及这个话题,首先得对“产品抄袭”下一个定义。 问: 仿效人家产品独创性,标志性的细节算不算抄袭? 答:

在中国,对产品之间的互相借鉴有着病态的宽容,也有着病态的苛刻。

谈及这个话题,首先得对“产品抄袭”下一个定义。

问:仿效人家产品独创性,标志性的细节算不算抄袭?

答:算,怎么不算。

哎哟,糟了。在APP上成为标配的“下拉刷新手势”,源自于Twitter客户端Tweetie的独创性设计,我记得还申请了专利。但你看现在满大街的APP都下拉刷新,甚至苹果自己的iOS6里边也应用了这一手势……

今年10月,Mac版Tweetie停止服务。科技媒体对它的悼文里写道:Mac版Tweetie 2009年4月20日推出,引入了自己的一套UI范式,迅速在整个Mac应用设计圈中蔓延开来。例如侧边栏导航几乎被用于所有Twitter客户端;导航栏上展示当前位置的“小突起”也是布里克特的发明,Google+、Instapaper等数百款应用借鉴了这一元素。

这么多抄袭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唉,唉。

问:细节就算了,仿效人家产品独创性,标志性的核心模块算不算抄袭?

答:算,怎么不算。

哎哟,糟了。你说这源自于Pinterest的瀑布流……现在满大街都玩瀑布流,生怕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难道第1个抄袭者被千夫所指,第100个抄袭者就是紧跟潮流?

这逻辑不通。

即便谈道德,也须讲逻辑。即便是痛恨抄袭的人,也需要直面那些你设计的产品(或你喜爱的产品),其中大量的细节与模块来自于“仿效人家产品”。独创性的设计被抄得多了,便模糊了出处,变成时髦甚至是惯例,并且在复制中得到花样百出的改进。难道因为大家都来抄这个就不算抄了吗?亲爱的,请回答我。

问:好吧,不谈局部抄袭,全局性地仿效人家产品,整个照搬过来算不算抄袭?

答:算,怎么不算。

哎哟,糟了。当年照搬ICQ的OICQ……现在还有人说QQ山寨了ICQ吗?恰恰相反,QQ被视为中国最杰出,最创新的产品之一,而ICQ早已泯然众人矣。

曾经照搬Google的百度,后来出了贴吧这样杰出而创新的产品。曾经照搬Twitter的新浪微博,也有很多创新,甚至被Twitter回过身来仿效借鉴。这时,亲爱的,你是否恨铁不成钢,心想怎么就不能从头创新到尾,一开始非得山寨人家,污了名节?

有此志气者,宜从自己做起。

回到正题,说说我的产品抄袭观。我对于仿效人家的优秀设计,从来都没有任何羞耻感,有好的就拿过来用呗。看见带感的新奇设计常呵呵直乐,大喊道:抄!拿过来抄!

但是,如果我的产品里没有独创性的,值得夸耀,甚至值得让人家来抄的设计,我会感到强烈的羞耻。

很多人拿苹果胜诉三星的案子来说事,请先搞清楚,三星抄的是工业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专利诉讼有经典案例吗?我没有印象。譬如以创新而闻名的Facebook曾经仿效FourSquare成名的CheckIn功能,结果做砸了;最近又把仿效Twitter的“Subscribe”功能改名为“Follow”,展现出抄到底的决意。奇怪的是腾讯这么干必定被口水淹死,大洋彼岸的领军人物却受教众膜拜……

即便谈道德,也须讲逻辑。

在中国,对产品之间的互相借鉴有着病态的宽容,也有着病态的苛刻。细节不能仿效,模块不能仿效,全盘更不能仿效。只要产品与他人有些相似,耻笑声便滚滚而来:“山寨货”“抄那个谁谁谁的”“中国人怎么就知道抄?”与之对应的,又有另一种大嗓门轰隆隆作响:“谁他妈不抄啊”“活下来最重要”“赚到钱才是大爷!”

话不投机,说点别的。

我虽然不介意抄,甚至乐于去抄,但经常苦恼于找不到抄的对象。我做产品,首先在心里边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象,知道自己想做出什么样子,再围绕着它来设计架构,填充细节,从若干款产品里分别提取我想要的部分来混搭。但如果意象和架构比较特别,经常连看数十款产品还苦着脸说“没得抄啊”,觉得都卯不上构思。被逼得没法子时只好凭空去画原型,自嘲为“狗急跳墙的创新”。

比如做手头上这款APP的时候,同事常听见我喃喃自语“咋个又没得抄喃……”

有时候又喜洋洋地指着原型说“这里,这里,都是世界各国均无先例的设计哦!”

所以有人说我仅仅是山寨erly而已,淡淡一笑。也有人说我的创新设计很赞,也淡淡一笑。还有竞品把我们的一部分创新设计1比1仿制,在蝉小队激起欢笑的声浪。

在我看来,抄并不羞耻;瞎抄,生搬硬套,抄回来消化不良上吐下泻,这才是羞耻中的战斗机。毕竟每款产品都有自己的情景逻辑,整体构思,市场背景,搞不懂这些因缘,一看人家的设计cool就动手抄,很容易东施效颦。而有能力抄到位的团队,基本上也有能力在仿制过程中作出差异化的设计,注入自己的风格与构思,相当于创意的分裂繁殖。

另外,对于国内产品仿效国外产品,鄙行业的反应也忒大了点。大部分国外产品明摆着不重视中国市场,难道让国内用户翻墙去用英文原版?天方夜谭嘛。有些人看盗版电影美剧的时候理直气又壮,觉得国内不引进,难道让我海外代购英文原版?同时又指着国外产品的仿制者怒叱:可耻!人家明明是翻墙可用的!

作为一个用户(而非从业者),我希望用到好的产品。一边是国外产品全英文界面速度又慢,一边是仿制品全中文本地化秒开网页,你叫我怎么选?我也想支持原版,先挂上VPN再恶补英文三级好咩?那些不会翻墙英文不好的用户就注定“不在服务区”好咩?

显而易见的是,国外的好产品大多数不进来,更不会为中国市场进行本地化调整,如果没有人去仿制,移植,国内用户就得不到好的互联网服务。大喊“为什么不创新”固然豪情盖天,有此志气者,宜从自己做起。何况仿制移植只是个开始,在本地化的过程中,产品会渐渐生长为另一个样子——毕竟用户群大相迥异。基因的复制与分裂不断进行,才能构成繁荣的多样化互联网生态。

我从不介意谁抄了谁谁谁,但我会介意他有没有抄到位,有没有成熟的移植与聪明的本地化。如果在仿制之外更添出彩之处,那么,他还会赢得我的尊敬。

最后,举一个粗浅的例子作为尾声。APP语音对讲大约是TalkBox首创,其后成为IM标配。前些日子我偶然安装了TalkBox,大失所望,各方面都不如后来者。想起一年前千夫所指微信山寨TalkBox,亲爱的,你更愿意追捧一款整体品质平平的原创应用,又或者语音IM在基因复制并分裂后,遍地开花争奇斗艳?

这个案例里,复制不仅没有扼杀创新,借语音之力青云直上的微信,反倒做出了更多的创新动作;而始作俑者TalkBox后来波澜不惊,也与其“一招鲜”有关,后续版本缺乏打动市场的亮点,不能单怪微信只手遮天。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cicada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