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快,却没有团队分享机制 只有创始人等极少数人认为事情是对的、公司大部分人都反对某个决定的时候,是这个公司产生大逆转的显性征兆。 毋庸置疑,对诸多创业公司来说,很多时候都是靠创业者的英雄主义和激情所缔造的。但英雄主义只是很多创业公司成功的开始,如果创始人不能完成从个人英雄向商业领袖转变,并建立起团队分享的机制,那么一味求快,将有很大的风险。 英雄主义式的壮举往往让创始人在内部具备绝对的权威,具备远超常人的勇气和做出超出常人决断的能力。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在重大决定上,一旦创始人在战略方向上出现问题,也能让公司万劫不复。一味英雄主义,特别是过分的自我膨胀,总是让创始人们缺乏对自己、自己所创公司和外部环境的合理判断。 我们惊讶地发现:只有创始人等极少数人认为事情是对的、公司大部分人都反对某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是这个公司产生大逆转的显性征兆。比如盛大盒子的上马,比如分众要卖给新浪???? 创业英雄与商业领袖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领导力的区别。而当创始人缺乏对自我的约束、缺乏对团队的包容以及自我决断出现重大失误的时候,创业英雄们很多时候就变成了莽夫,这个时候自然会出现众叛亲离。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一旦出现高管持续离职的情况,往往是问题显现的开始。 第四种:快,却忽视了用户体验 很多的失败案例其实都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对的,但公司在细节上做错了,对用户价值尊重得不够,因此死掉了。 盛大盒子的例子最为典型。三网融合是不是趋势?当然是;抢占客厅对不对?当然对;从游戏向数字娱乐转型正确不正确?当然正确!唯一出问题的地方是,用户是不是有这个需求?盛大盒子的逻辑是激发需求,本末倒置。不得不承认在盛大上投入巨大,但却没想清楚用户为什么到客厅用你的盒子。在互联网电视还没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盒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谁占领客厅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索尼、下一个任天堂,但用户价值和需求在什么地方?没有真正去在意用户价值、用户需求的商业模式往往是有问题的。 今天很多人还认为ITAT还有机会,其商业模式是有创新的:找二线的商圈,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类似的可比的成功公司也很多,比如人人乐,比如七天,都不是抢占最好的地方,但是提供好的服务。早期ITAT,包括在深圳的一些老牌店生意都还不错。ITAT的机会是和二线地产合作,利用21世纪后重复建设带来的商圈地产的浮夸,以及服装外贸转内贸的趋势,很像一个服装业的携程。但为什么没成功呢? 因为钱多了,拿到钱后急于上市,大量开店,没控制,人员、货物都跟不上,选址的时候不慎重不考究,只要接受我的条件就可以干。实际上,有钱可以找好地方开店,商业模式稍微变通而已,好地方开中心店同样可以做。ITAT的错误在于: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执行却走样,没抓住细节。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事实是,ITAT和PPG直到倒掉都没有专门的产品部门,这无疑是致命的。对用户来说,东西好不好是最关键的。 必须承认的是,很多创业公司都犯了商业模式的盲目崇拜症。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再精巧,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回到用户价值。VC、投行和基金经理们希望你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讲清楚你的商业模式,讲出你怎么能迅速复制,怎么能迅速扩张。但我们往往把事情讲清楚之后,却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讲清楚,那就是用户价值。 还是那句老话,商业模式创新有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用户价值的挖掘和尊重。 ***** 以上四种“欲速则不达”其实是有内在关联的。由于盲目跟风,创业者往往对自我的约束没了,对团队也没有要求了,然后做出错误决定。而这个错误决定的帮凶就是热钱,在热钱推动下,商业模式也不错,自信心过于膨胀,扩张很快,发展很快,热钱接着跟进,于是路越走越远。也就是说,因为创始人的自我迷失,在热钱和商业模式等外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往前滚,不重视用户价值,最后这件事情就演变成“用户把你抛弃”。 很多快公司,其实不是死于创业的清晨,而是死于快速发展的正午。 欲速则不达。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