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港伟方:改性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时间:2014-09-09 00:08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经过真空、加压浸渍处理,以及干燥和固化,一块4-5年速生而成的桉木就可以变成一块红木?至少从密度、硬度、颜色和纹理上看,它与珍稀而昂贵的红木相差无多。那么如何将之实现
经过真空、加压浸渍处理,以及干燥和固化,一块4-5年速生而成的桉木就可以“变”成一块“红木”?至少从密度、硬度、颜色和纹理上看,它与珍稀而昂贵的红木相差无多。那么如何将之实现?如何将之应用于规模化的生产?你是否愿意为这样的产品埋单?什么样的价格可谓合理? 这些问题在雷得定和周雄志的心里已经琢磨许久。从2007年开始,他们共同经营的永港伟方(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永港伟方)着手孵化改性木材规模化生产项目,也就是将“实木改性”技术从小规模的试验转投到大规模生产之中。这些经过技术改性的材料被木材领域的专家称为“改性木”。经过4年多时间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调研,按计划,2012年内永港伟方将投入生产“改性木”。 实木改性 事实上,“实木改性”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即便在中国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对木材改性技术缺乏了解,改性木材一直处在小规模生产阶段,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宣布推进改性木材规模化生产。 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企业成本的考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这样告诉《中国企业家》:“如果现在有企业愿意投入资金做这件事,将会有两个结果——失败了,前期的投入就打水漂;成功了,你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甚至推动整个木材行业的变革,成为木材改性领域中的标杆企业,也会推动国家对改性木材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但在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是最赚钱的人。现在中国木材改性技术面临一个悖论,企业都看好这项技术,但是不愿意冒险和投入,因为这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也就是说,将“实木改性”技术应用于批量化生产的风险显而易见,而在国内人造板发展迅速,可以替代木材使用,以及仍可以从国外进口到优质木材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会把改性木材作为技术储备来参与,而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一位国内木地板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是说。 即便如此,雷得定的决心却已经定下,正如他10年前从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副所长的位子上辞职创业时那样坚定。 其实对于雷得定来说,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 科学家做实业 2001年初,雷得定向研究所打了辞职报告,这个报告直到12月26日,才获得批准。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林科院)辞职下海时,他39岁。这个在体制内浸染了18年的技术派,被自己丢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 在此之前,他从中国林科院的工学硕士,到历任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林科院林业工程设计所副所长,木材工业国家工程中心中试基地主任,木材所木材干燥与木制品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身份一直是科学家和专家。站在国家级的专业高度,朝着精深方向搞研究,对行业内的生产企业进行指导和评估。“走到哪里别人都对你恭恭敬敬。”但是一旦离开了体制给予的身份和头衔,这份恭敬是否还能保留为尊重,雷得定当时并不确定。 在林科院期间,雷是主管一方的负责人,但体制内思路所追求的并非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雷得定来说颇感拧巴,“有很多想法,很多想做的尝试没有办法做,因为追求的不是做企业的目标。”这种拧巴让雷困惑,他始终希望通过自己研发的技术最终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 创业初期的困难显而易见,成立时公司注册资金只有50万人民币,从老总到跑腿雷得定一个人全搞定。没有研究场所,自己家的阳台就被他用来做实验。实在没有经费的时候,他甚至一度靠替人写论文,写行业报告换取稿费来支撑自己的公司。同学聚会,问及他的现状,总有人半开玩笑地称其正在搞一个“皮包公司”。 “很多人都跟我说,你来我们这吧,给你个什么职位,给你多少薪水。”雷得定却并不想要,“我要的是一个能让我做主的公司,能让我贯彻我的想法和理念的公司。” 雷得定大着胆子给了自己一个5年的期限,“如果不成功再去打工。”当时间到了十年后的今天,雷得定才恍然感到后怕,“当时年轻气盛,信仰占了上风,如果现在让我重来一次,我未必有这个勇气。” 2002年5月,伴随着中国环保标准的出台和颁布,雷得定预见到中国林产工业的环保技术将有巨大发展空间。但要做这件事,雷需要钱,当时他自己已经无力支持。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研究生时期同在北京林业大学上课的同学周雄志。 周与雷在毕业后的轨迹完全不同,他先后在深圳光大木材工业有限公司、光大(柬埔寨)木业有限公司、安庆曼图林业有限公司任职,跟着所属公司的不同项目,脚步踏遍了诸多丛林,累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同时也比当时一穷二白的雷得定多了一些“闲钱”。 1
(责任编辑:admin)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