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影响 留学热中的创业传奇成为青年的励志样本 和他创办的“新东方”的影响,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来自大学自习室里学生们使用的一本本新东方教材,以及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上课的学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俞敏洪所著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已成为了北大等高校跨专业学生持有率最高的读物之一。“我们班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如果要出国留学,没有接受过新东方的培训,心里无论如何也不踏实。”2000年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的郑女士说,她身边出国留学的同学几乎都在新东方学习过。 自1993年到2008年底,新东方已在全国39个城市设立了41所学校、400多个学习中心和6家子公司,累计培训学员700万人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一种说法,在北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至少一半是从新东方出去的。 而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俞敏洪本人所提倡的励志教育。俞敏洪说,学生来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语言能力提升,但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把两种元素融入到了教学中: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教育。可以说正是这两种元素造就了新东方的魅力,使新东方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励志教育,十几年来已成为新东方的一种传统,很多学生在百无聊赖和四顾迷茫中走进新东方,在听完老师的讲课后,常常眼前一道亮光闪过,发现生命可以过得远比自己想象的精彩,也发现只要坚持奋斗,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说。 在连续高考三年后走进北京大学,在北大因为得肺结核病休学一年,毕业后联系出国三年未成,后来千转百回创立了新东方,俞敏洪的经历成为最好的励志教育素材。而且在实际授课中,他和同事们也留下了很多让学生感动的故事,这些都成为了新东方励志教育的一部分。 被最多人记忆的是烛光中授课的故事。俞敏洪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没有任何预告就停电变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上课刚几分钟教室就一片漆黑,学生辛辛苦苦挤公共汽车来到教室,再让学生回去于心不忍。于是就给每个学生发一根蜡烛,停电后一起点燃,几百根蜡烛在阶梯教室里闪烁着光芒,老师在烛光下声嘶力竭地讲课。 正是通过这种言传身教,“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个被称作新东方精神的口号激励了很多学生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今天再评估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时代影响,已不仅是一个成功教育学生的老师的典型事迹,更是一个被称为传奇的商业故事。俞敏洪的创业经历给人带来的影响也已远远超越了课堂。“我就是从俞敏洪的经历中找到了应该走的路。”毕业于北大的王越直接“复制”了俞敏洪的经验,在家乡济南创办了外语培训学校,现已颇具影响力。 光阴的故事 连续三年高考终于迈进北大之门 俞敏洪是在农村长大的。新东方上市后,他接受采访时说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7岁时在稻田里插秧,还有其他一些农活。我学到的经验是必须持之以恒。如果要想达到一个目标,必须长时间地艰苦努力。” 与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故事一样传奇的是他三次高考才考进北京大学。1977年底,高考恢复,这也给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俞敏洪带来了转变个人命运的机遇。但1978年第一次高考,他英语仅考了33分。 第一次高考失败后,俞敏洪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份工作,在一所中学教英文。他回忆道:“那一年我16岁,英语勉强能背完26个字母,哪里能教学生,但农村的初一,似乎怎么教都行,学生还很喜欢我。从那时开始,我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 经过8个月的复习后,俞敏洪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但再次落榜,因为英语只考了55分。1980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英语考了95分,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 在北大的5年,俞敏洪一直认为是过着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普通话不好,二是英语水平一塌糊涂。上学期间,他还因为得了肺结核,不得不留级到下一届。 日后被称作中国“留学教父”的俞敏洪在评价刚上大学时的英语水平时说:“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50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他的英语水平是怎么提高的呢?俞敏洪后来回忆说:“我上大学一年级时,下决心要学好英文,所以开始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刚开始时感到无比痛苦,两三天才能背一课,还经常背了就忘。但后来我渐渐对背诵着了迷,乐此不疲,平均每天能坚持背10个小时以上,越背越有成就感,整整几个月没去上课、没和同学聚餐。最后把60篇课文背得纯熟,心情也特别舒畅。” 正是因为这样的苦练,让俞敏洪背下了惊人的8万个单词,也让他顺利地留在了北京大学任英语老师。 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