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商业计划被经济规划的权威部门发改委否决后,他会怎么做? 10年前,36岁的李河君选择了一种异乎常人的对抗:起诉发改委。这场漫长的博弈,带给他的,是如今金沙江上一座比葛洲坝还要大的水电站,以及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依照《福布斯》计算,这位来自广东河源的企业家,以664.9亿元名列2013中国富豪榜第四位。 苹果只占了高科技一头,就达到了万亿市值。理论上讲,两个都做的汉能完全可以超越苹果。 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比我有钱的人多了,但他们不见得敢弄。 盯着银子的人肯定挣不了大钱,我觉得挣大钱的诀窍是不要盯着钱看,把钱当作副产品才能挣大钱,顺便把钱挣了。 借了5万元下海 自信在这位亿万富豪的商业世界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很多同行业者眼里,我就是破坏者。”提及4年前的闯入光伏领域,46岁的李河君如此回应。 如果不是因为进入光伏,汉能可能至今还是一家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隐形公司”。成立于1994年的汉能(时名华睿集团)以能源为主营业务,由水电跨入风电和光伏。截至今年8月,汉能宣称其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13.1万千瓦,已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300万千瓦。 能源之外,汉能的业务还涉足贸易、高端公务航空、旅行社、教育、地产等领域。李河君称,汉能控股的总资产已经超过千亿人民币,他个人的股份超过97%,预计2013年汉能总收入将过百亿元,其中水电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这也帮助他第一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1991年,李河君从自己的一位大学老师那里借了5万块钱开始下海创业,从铁路运输、开矿、炒地产,到卖玩具、卖矿泉水,无所不做。到1994年底,他积累了七八千万元的资本。“有这么多钱,当时一下子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踌躇之际,李河君在一位读金融的高中同学的建议下,决定收购水电站作为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他收购的第一个水电站就在他的家乡河源——东江上一个初始装机量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花费1000多万元,从此进入能源行业。“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只专注做一件事——清洁能源。”李河君说。 此后几年,从几万千瓦到几十万千瓦的水电站,李河君做了很多,但真正让他实现突破的是2002年去云南的一次考察。尽管那时民营资本进入百万级水电项目在中国史无前例,他一举与云南省签下了8座水电站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超过三峡水电站。 然而,等待李河君的是一场暴风雨。“发改委不同意,他们不相信民营企业有能力干成这样的项目,认为该给国有企业干。” 李河君不信这些,他更相信自己。依靠与云南省政府签订的合同,于是出现了他把发改委告上法庭的一幕。最终,他拿到了6大水电站中资源最好的一个——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 从围观者到杀入光伏圈 7年前,“阴差阳错”当上了首任新能源商会会长的李河君,被施正荣、刘汉元等一拨搞光伏的企业家包夹着,但李河君却是个光伏局外人,汉能控股彼时只有水电和风电。“那个时候,我对太阳能可以说一窍不通,也很不看好太阳能。”相比水电一毛多钱的成本,3块钱的光伏发电成本在李河君看来,根本不知道是在“搞什么名堂”。 光伏发电成本要从3块钱降到1块钱需要30年,要降到5毛钱左右,跟水电、火电平价需要50年。这也是当时业界的一个“普遍判断”。 但实际上,光伏发电成本从3块降到1块钱,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周期直接刺激到了李河君的神经,而三年时间始终在“围观”的汉能,在2009年杀入了光伏市场。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