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社交网络》所赐,大众大约会认为创业是一件很讲究想法的事情——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成功就会站在不远处向你挥手了。不说大众,即使是业界blog,大多数文章也是讲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新想法。遗憾的是有好多次我兴冲冲地去App Store下载一个刚刚看到介绍文章的新产品——五分钟后,我一边删除这个应用,一边暗想:“如果这个应用能像它所声称的那样工作就好了”。 打个比方。我每年给Dropbox付200美元,换取100GB空间。这笔钱在Google Drive能买到200GB,而且Google Drive还有识别图片这样的华丽功能。唯一的缺点在于,它就是不能像Dropbox一样,能在不弄得我电脑风扇CPU狂转的前提下顺利地把我的文件同步上去。简单地说,Google Drive对我来说不是一个能用的网盘,而Dropbox是。 拿这个例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想法”呢?也许Google和Dropbox的想法都是做一个“网盘”,只是做得好坏的区别。但我更倾向于认为,结果的差异,是因为Dropbox的核心想法就是“做一个能用的网盘”。“能用”是Dropbox的想法的核心,但对其它人来说,不是这样的。 就这么简单。有时候,最朴素的想法可能就是最有力的。你不一定要很用力,才能拿到这个想法,就看你有没有意识到。 我最近做了一个事情,也让我自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对的手机客户端的改动。如果做头脑风暴,那会出来无数有趣的想法——事实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像张小龙一样添加一些“直指人心深处”的功能(“摇一摇”?)也有很多虽然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直接相关,但同样是帮助用户把手机变得更简单好用的事情是可以做的,例如省电省流量等等。 但这些是“好的想法”吗? 创造想法的过程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猛,因为你很容易为了创造而创造,为了新的想法而新的想法,而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就是视而不见。 无需调研,问我们自己几个问题——今天,你在使用这个产品过程中,对痛苦的几件事情是什么? 结果是明显的,因为我们自己都是用户,我们自己每天都用豌豆荚。手机输入没有电脑方便,现有界面大量依靠输入文字搜索,很痛苦;手机的网络、性能也没有电脑好,运行不流畅、下载速度慢的问题更突出,很痛苦;Android的屏幕种类越来越多,现有界面太死板,办公室里面添置的Google TV,就因为豌豆荚的手机版本不支持横屏而无法运行,这也很痛苦。 那我们就解决这三个问题吧?可这是好的想法吗?这些事情,难道不是“是个人就应该想到”吗?用户会买账吗? 想了想,还是先抛开那些更华丽的想法,先动手了。说起来平淡如水,这里面还有一些类似的决定。 例如,由于要减少用户需要输入的部分,界面布局是不可避免要大改造的。改造后,是改用Android系统的原生风格还是继续自己的风格?和“不要为了创造想法而创造想法类似”,我想优秀设计师的一个基本素养就是不要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感而专门做点什么——街上接过的小传单上乱七八糟的繁复修饰,无不在体现“这张传单是我们是花钱找了设计师做的”。 但做为设计师,当然都要有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界面、引领潮流和趋势的梦想。如果能像Path这样,能有一个按钮被全球各地各种不同类似的应用反复抄袭;或者像Windows Phone 7一样,创造一种独特的全新界面设计语言——那对设计师来说是多么让人自豪的事情。 但我们试了好几套很“豌豆荚”的风格后,最后还是决定回归系统原生风格。一方面,是我们认为Android系统的原生风格已经“足够好”,我们不必在每件事情上都如此用力;另一方面,在界面上进行大幅创新也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就目前来说,我们更愿意把这些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更关键的地方。 我突然觉得“是个人就能想到”就是个不错的评判想法的标准。就是有那么多的想法,当你想到它的时候,你会觉得“是个人就能想到”,但偏偏所有人在之前路过的时候,都是视而不见的。 这是如此的显然,以至于当你发现的时候,都忍不住想打自己的脸,怎么之前就是没想到。 正如网盘应该能用而不是不能用;正如手机应该用手指控制,而不是触摸笔;正如好的产品首先应该保证有尽可能少的bug……等等。 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力做出让人惊叹的想法,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轻轻一推,让小球滚向它应去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