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刚至今记得与时任仁和药业总经理杨文龙(现为该公司董事长)见面的情景。那是2007年的一天,杨文龙异常忙碌。王在杨的办公室从晚上8点一直等到12点,两人才坐下详谈,谈到凌晨三点,杨说,“可以干了,我们给你们些分成,你们别把产品再卖给别人。” 回家路上,王锦刚有种醍醐灌顶的畅快。和药企分成是他考虑多年而没有实现的事。相比很多制药企业一款药几个亿的销售额,科信必成拿到的几百万制剂技术转让费显得很可怜。而且研发充满不确定性,科信必成需要有稳定收益的商业模式。“转让+分成”是王锦刚一直梦想但是不敢跟企业开口的,现在,科信必成的实力让理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与仁和的合作,开启了科信必成新的商业模式。去年6月,深圳翰宇药业(300199.SZ)发布公告称,翰宇出资9000万,买入科信必成研发的21个口服缓控释制剂品种的药品项目技术;产品上市后,科信必成按照销售金额的6%参与分成至2026年。翰宇药业总经理袁建成告诉《中国企业家》,他们之所以愿意与科信必成分享销售红利,是因为看好科信必成的共性技术(同种制剂技术可适用于多种药物)平台,以及提供两种以上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和针对疾病不同治疗阶段的系列组合式产品开发能力。 “转让+分成”具有排他性,产品卖给一家就不能卖给其它家。因此,选择合作伙伴非常重要。2008年,南方一家药企委托科信必成开发一种抗生素,科信必成因为对方质量体系不能达到要求拒绝了。“我们要看企业的资质,你能达到我们预期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化规模,我们才会跟你合作。”王锦刚说。 从被人挑到挑人,不过三四年。几年前,为了开拓市场,王锦刚“只要够本就做”。现在他拥有更多主动权,多半会选择那些已经上市、通过欧美认证的制药企业,在定价方面也更有话语权。 风险也无处不在。科信必成除了直接跟药企接单开发新药,还会基于对市场需求进行自主研发,假如对技术的选择和判断不准确,卖不出去的技术会成为库存风险。为此,科信必成组建了市场分析团队,及时反馈市场需求。 很多年前就有人建议王锦刚建药厂,凭借他的经验和资源,成功和金钱都会来得很快,但他选择慢工出细活的制剂研发与生产。发展到今天,还有人建议他建厂,但他除了准备筹建中试规模工厂(主要还是为了中试生产积累数据),并无其它打算。 目前科信必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3项,申请国际PCT专利6项,已授权60项。“科信必成现在的快,正是由于它以前的慢。”王锦刚笑言自己更适合当长跑运动员,因为耐力强。 近年来,科信必成还向雅培、惠氏、罗氏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提供制剂研发的外包服务,同时与深圳翰宇药业、哈药三精药业、仁和药业、珠海联邦药业等28家上市公司在内的本土企业建立合作,并为它们“走出去”提供注册、市场、技术等支持。科信必成也在积极挖掘有这方面需求的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帮助它们快速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信必成不仅是技术输出者,也是行业资源的整合者。 这几年科信必成发展迅猛,但王锦刚还希望能再快些,尽早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他认为,现阶段是仿制药的高品质创新期,把仿制药做好是中国老百姓最需要的,其次才是新药创新。未来,他打算从“以仿为主”逐步转为“仿创结合”。 2014年是王锦刚预计科信必成完成上市的年份。不过,王锦刚并不是很看重上市这件事,上市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如果有更好的发展方式,他能接受科信必成被收购。“并不是说企业在你手里才算成功,关键是要研发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药品,像美国药品研发公司ALZa那样。”ALZa一直是王锦刚心中的国际对标企业,他觉得ALZa规模不大,但附加值很高,盈利能力很强,虽然被强生收购了,但它在制剂领域做得非常好。他希望科信必成也能像ALZa那样,在细分领域做到领先。 采访中王锦刚常常想不起过去的痛苦和失败,他说自己不愿回忆过去,更喜欢往前看。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创业时的状态,一年中有180多天在出差中度过。采访一结束他又匆匆赶去洽谈一个项目。和科信必成一样,他依然在路上。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