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于把学生分成两种,一种是勤奋用功的“好学生”,还有一种就是不务正业的“差学生”.朱正东却哪一种都不是--课堂上时常找不到他,但考试时他基本都能顺利过关。“我那时花了很多时间去和外界接触,当时我有一辆金狮牌自行车,空闲的时候就骑着它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转,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跟最普通的人接触,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甚至看人家吵架,听人家拉家常……”朱正东笑道,“我记得当时家电商品在社会上很紧俏,当时南京有一条街,整条街都是卖家电的,我经常看见有人在那里排队买家电。后来我也加入了那个队伍,干起了替人排队买家电的差事。”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基本都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埋头苦读型的。但我从农村一下子来到大城市,对一切都觉得新鲜。那时感觉自己也长大了,自身有一股要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冲动。”朱正东说,他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冲动,主要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关,因为江苏当时经济就比较发达。 -碰壁 两次创业相继失败 1989年,朱正东大学毕业。凭着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他顺利地拿到为数不多的进京派遣令,被分配到电子部11所搞技术开发。当时大学毕业生进北京很难,进“国字头”单位更是难上加难。 转眼间,朱正东就在研究所里按部就班地度过了一年。就在他已慢慢习惯了所处的工作环境,准备为之奋斗终身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他走上了创业之路,并一发不可收。 1990年,朱正东一向健康的父亲病倒了,这对全家人来说称得上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朱正东虽然家在农村,但父亲在城里工作。“小时候,我常常吵闹着要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跟着他进城。在我眼里,他就像一座大山。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身上的很多特点也都是从他那里继承来的。”朱正东回忆说。 父亲病倒后,朱正东请了一个长假,从北京回到家中探望父亲,并陪着父亲走完了最后那段不到半年的时光。父亲过世后,家里的顶梁柱没了,虽然朱正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作为惟一的男孩,他知道自己需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1992年年初,朱正东有了第一次创业的冲动。当时,社会上的个体经济已很繁荣,朱正东在单位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做小买卖。虽然上大学时他已经多少有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但做买卖并不像他想像中那般容易。在维持了将近3年之后,朱正东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1995年,朱正东又回到了国有企业,这次他被调入电子部6所的华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销售通讯设备。虽然不出半年,他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但干了3年以后,出于对未来前途的忧虑,再加上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他还是选择了离开。随后,他到四川开了一家公司,经营安防产品。由于选择的产品比较超前,开拓市场比较艰难,所以两年后,他不得不打道回府,再次回到北京。 -机遇 网络教育叩开成功之门 “我那时是‘三无’状态:没钱、没人、没产品”--朱正东这样形容他当年创业失败后,从四川回到北京时的处境。“没有资金,可以借;没有人,可以拉来几个伙伴一起干,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产品。” 每个人都能碰到成功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机会。朱正东显然属于能抓住机会的幸运者,就当他在“穷途末路”的关口挣扎时,机会找上门了。1999年,朱正东得到一条信息:财政部的相关部门正在寻找搞远程会计教育的合作伙伴。在研究所工作时,朱正东就早早地接触到了,所以他马上想到,可以用网络教育的形式来搞远程教育。 其实当时正值互联网发展的低潮期,但朱正东一门心思认定互联网产业会有大的发展。在合作方式上,朱正东提出了大胆的建议:远程会计教育方案不需要财政部的相关部门投入一分钱,完全由他自己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这一点得到了合作方的认同,最终,合作方采纳了朱正东的方案。“我之所以不惜血本要拿下这个项目,是因为当时通过远程教育来搞培训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我认准走这条路一定能获得成功。”朱正东说。 有了项目,就有了动力。朱正东的新公司在北京海淀区学院路上的一个小楼里安营扎寨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招兵买马,朱正东花了1000元在报纸上登出了招聘广告。可是公司没啥名气,办公环境也不怎么样,所以招聘情况并不理想。“网络怎么搞不懂,教育怎么做也不在行,所以我只能凭外表来判断是否录取。”说起招收第一批员工的经历,朱正东一脸无奈。招了十几个人之后,公司的“草台班子”算是勉强搭起来了。 就这样,2000年2月15日,朱正东创办的“中华会计网校”正式运行。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