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富 离开万通之后,冯、潘、易三人依然留在地产行业,投身国际风险,刘军从事农业高科技,王启富则由国际贸易向地板行业等木业领域进军。不同的发 展选择,恰恰可以见证每个人不同的心性和趣味。回首15年的来时路,谈起这6个人,王启富说,“从时尚青年到时尚中年,我们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地去 进取。不怕输,去争取胜利。因为怕也没有用。” 尽管当年万通分家的直接矛盾是因为冯、潘二人经营理念上的不同,但是,首先掀开矛盾之锅的,却 是王启富。而真正在冯、潘两种观念角逐中起到定鼎冯仑的,则是从美国赶回来救急的王功权。事过多年,谈及往事,王启富依然是性情中人,不回避问题,不推卸 责任。冯仑对王启富的评价是:本性和内在非常善良,爱恨分明,喜欢的就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就不打交道,中间地带很少。而其他诸位合伙人则称王启富为一个很 善良、讲义气的人,一个忠诚的朋友,一个职业工作者。 在六雄中,专业能力最强的也许当数王启富,王启富的专业和技术背景,决定了他喜欢脚踏实地干实业的倾向,在下海之前,他是干导弹的。 和其他五人一样,王启富从小读书成绩优秀,为家族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那时候高考的录取率不到4%,而考上哈工大这样的重点名牌大学的录取率是1%。王 启富百里挑一,考入了哈工大激光专业,84年大学毕业后分到航天部从事导弹工作。而那时的王启富和很多的热血青年一样,内心中充满了对从政的向往。他看到 很多美国总统都是律师出身,就一直自学法律。单位很重视王启富,把他作为培养干部,1985年至1987年,由单位出钱,王启富到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律专 业,毕业后又回到了航天部。 1988年海南建省,时年25岁的王启富正是关心国家大事的热血青年,追随潮流,希望能为国家做事情,同时也能使 自己得到发展。他就开始写信,甚至跑到海南去找工作。父母并不知情,他对父母说是单位上调动工作,就这样闯到了海南。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王启富还剩 了不少粮票,他就让他的同事拿去换鸡蛋。 王启富的学历和背景很快吸引了冯仑的注意。事实上,万通六雄中,基本上每个人都横跨了两个专业。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重视是冯仑招兵买马的一个特点,这也许多少也受到牟其中的影响,牟其中就喜欢将各路读书人纳入囊中。 年轻的王启富很喜欢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他清楚地记得,91年9月13日那天,他到工商局领了“海南省农业高科技开发总公司”(农高投)的执照,可是因为没有办公室,只好随手拎着沿街走…… 和其他几个人相似,他的性格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影响,比如那种骨子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血青年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每个人都全身关注于国家的命运。大 家都按照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去选择,从而赋予了六雄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那个时候,这种选择是忘我的。而王启富认为这不是个人的特征,最主要的乃是时代的特 征。一个细节也许可以作为佐证,当年之初,六雄就写了一本《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书,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和追求,在当时感动了不少人。 王启富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人生选择是在追逐潮流,自己是那个年代最时尚的人,至于辛苦,他倒是没觉得自己能吃苦。“因为整个社会物质条件就差,大家都一样。人要真觉得苦,就难以忍受了,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整个社会物质条件都改善了。” 六雄创业之初,一开始大家借了3万块钱,其中王启富借了一万五,而光注册就得花1万块钱。王启富说,人无论干什么都有一定的风险,不进取就没有机会。抛 弃原来比较确定的人生,投入到不确定的事情中,当时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的风险,更多考虑到的则是机会。如果想那么多就不会去了。回头看看,还是觉得胆大, 毕竟大多数人都没去。这是自己和大多数人的差异。当年,王启富所在航天部的部门一共有七八百人,只有王启富一个人跑了海南。 王启富说自己的 15年从未感到过恐惧和沮丧。总的来说是乐观的。因为遇到困难很正常,不断地去要克服。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六雄都是经过最严酷的考试的人,这有助于理 解他们对困难的判断与态度。一件事情可以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王启富的性格。他一直热爱体育,上大学的时候,就是学校足球队的重要成员。1989年春节,他骑 着自行车围绕海南转了一圈,骑了1000多公里…… 无论是哈工大的工程师摇篮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律师训练,所要求的都是严谨。这使得王启富的性格中有着专注的力量,尽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有时会显得不太灵活。 而对于王启富那一批人来说,比他们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敢,敢想敢干。在当时的中国,深圳和海南是改革的两朵奇花,而与深圳的特殊窗口职能不同, 海南有着更多自由的意味。搞窗口需要一定的权力,而不需要边防证的海岛,则成了贫寒子弟和胆大妄为者的聚集地,毫无疑问,王启富属于后者。大多数去了海南 的人,都较早地接受了洗礼锻炼,更早地起步和发展,当年下海南的十万青年,大多数已成为今天这个国家经济和商业的重要的组成力量。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