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 在万通六雄中,潘石屹和冯仑、等人相比,代表了另外一种风格。潘石屹外表表现得咄咄逼人,但更希望在下班之后把他当成平常人,你不能打扰我,我也不能打扰你,大家下班后是平等的。 潘石屹在他现代城18楼的办公室接受了我的采访。对面的潘石屹穿着深蓝西装、淡蓝色的衬衣,皮肤细嫩,指甲泛着光泽,眼角有着细细的鱼尾纹。尽管在很多 场合,潘石屹都称自己出自农村,但是,熟悉他的人说,潘石屹有着农民的生活经历,但他身上没有农民的影子。实际上,潘石屹出身于当地的一个大家族。 在万通六雄中,潘石屹和冯仑、王功权等人相比,代表了另外一种风格。冯为人谦和,以兄长待人,也希望众雄把他当作兄长,但内心更需要得到一些形式上的尊 重。而羽翼日丰的潘石屹外表表现得咄咄逼人,但更希望在下班之后把他当成平常人,你不能打扰我,我也不能打扰你,大家下班后是平等的。 冯仑、 王功权从体制出来,带着鲜明的体制内的思维烙印,反映在公司的组织建设上,会有门卫、通报,依然有着机关的影子,公司里流动着中国传统的世故人情。而潘石 屹则海派得多,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则决定了他和张欣两口子喜欢那个调调。同样追求权力,潘石屹有些权力是明的,而因为从政的关系,冯仑有些权力则是暗的, 这和冯仑的从政经历和背景有关,政治必然有暗的权力。 潘石屹与冯仑不同,冯仑有着更多的社会方面的才干,在经济的舞台上他的这些才干部分地被埋没了。而有的人则越走越自由,比如潘石屹,他找到了商业这个全方位实现自己的舞台。 然而,在万通的历史中,冯仑和潘石屹的合作却是天作之合,缺一不可。冯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精粹,而潘石屹身上则体现了商业文化的创 造力、过人精明和富有效率的执行能力。没有冯仑,潘石屹无法在创业初期获得中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必须的稀缺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而没有潘石 屹,冯仑则无法在万通海南赚得第一桶金后,迅速地在北京房地产市场搅得风雷滚滚,风生水起。诚然,万通的历史是由团队创造的,万通六雄,个个身怀绝技,缺 一不可,形成了一股伟大的合力。但是,冯仑和潘石屹却是其中反差最鲜明的两个人,他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他们的合作,恰恰符合并反映了转轨 年代特殊的需要和特征。而这两种文化互相媾和,共同生长,直到各自长大成人,分道扬镳。尽管这两种文化和力量都是从体制内生长出来的。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 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 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 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 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住。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他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并成为领导身边必带的“红人”,仕途看上去很 美。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石屹:难道一生将与一套桌椅共同度过?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感到压抑的一段时光。一直到两年之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刚刚坐船在秀英(地名)登上海南岛的潘石屹,到达时已经是夜晚,海岛上黑蒙蒙一片,街上的小摊贩每个前面都有个小发电机在突突突地发电,因为电压不稳, 灯泡一闪一闪,或明或暗。潘石屹就在这昏暗、闪烁不定的灯泡下吃着大排档,潮湿的海风吹着,他感觉自己就像电影《海峡》中偷渡上岛的“刘阿太”,谁知第二 天起来,一个新的世界轰隆隆地就升了起来。一大群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涌出来,会集在龙华路和大同路上,热闹得有如集市。有人唱歌,有人作诗,有人卖大饼, 还有人谈对象。……全都是内地来到海南凑热闹的,有寻找机会的大学生,有稚气未脱的高中生,有工作几年想逃跑的人,有想脱离土地的农民,有逃婚者……无数 各怀心思的人涌向海南岛,这真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好像洪荒初开。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