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 他原本只是一个读书人,外表斯文、内心柔弱。然而,多年的折腾和历练,明显使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坚硬。 冯仑将人生比喻成一坛咸菜,他说,“不同的卤汁,不同的分量,再加上不同的腌制时间,最后浸渍到菜里,你的味儿就变了,不用刀刮还看不出原来的本色。” 冯仑的钱夹里,放着两个故去男人的照片。一个是阿拉法特,另一个是他的干爹。冯仑将他的干爹称为“一个有文化的土匪”。 阿拉法特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冯仑常说,“时间是一把最锋利的刀,能雕刻一切最坚强的岩石。一个男人做事情最大的赌注是时间,特别是当你把所有的时间都押 在一个事情上。而阿拉法特是一个45年坚持一个目标却始终没有做成的男人。用最有毅力的男人来激励自己是很快乐的,要不会觉得孤独。疲惫的时候就想一想, 前面还有40多年没干成的大哥呢……” 然而,要真正解读冯仑的精神世界,他的干爹马鸿模是一把不可缺少的精神钥匙,毫无疑问他是冯仑的精神教 父。冯仑的亲生父亲是一个政工干部,由于父亲对马列主义非常熟悉,从小教会了冯仑写文章和画画。冯仑可以临摹出很好的绘画作品。在家庭的影响下,上初中的 时候,冯仑就开始看黑格尔的“大逻辑”、“小逻辑”之类的书,这使他形成了很强的逻辑思辨的倾向。独特的家庭优势,使得冯仑在文革期间,得以凭一纸介绍 信,在资料馆翻阅了大量“供批判用”的禁书。——诸如《尼赫鲁传》、《基辛格传》、《出类拔萃之辈》、《光荣与梦想》和《张国焘回忆录》……他清楚地记 得,所有这些书都是内部出版,都是灰皮的。 生父教会了冯仑怎么写文章,而对冯仑产生了长期精神影响的,则是他的教父马鸿模这个人。马鸿模生于 1919年12月15日,回族、大家出身,年轻时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抗日的时候闹学运,家里人想要把他送出国。马鸿模不去留洋,而是组织武工队就地抗 日。1949年建国的时候,马鸿模已经官拜解放军正师职。因为他有文化,建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党校,不再带兵。冯仑第一次在中央党校见到马鸿模的时候,老 头留着光头,身着黑衣,抽着根很粗的雪茄,老头特意要看一看这个叫冯仑的、当时只有22岁的中央党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学员,老头点了点头说,“最小的那个原 来就是你。”两人后来成为忘年之交,这个出生入死、杀人如麻,有着传奇般生涯的人物,渐渐地开始成为冯仑的精神之父,并对他产生莫大影响。教父强悍的人生 和性格,使得冯仑的精神深处,有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霸气,他说,“我老了会很像他(干爹),我根本不会退休,就是要折腾。” 冯仑的身上,很多地方都折射出教父的影子。比如他虽然是法学博士,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但是言谈充满了世俗语言,然而,他的表述却非常的富有逻辑性。或者说,他身上既有着江湖的气息,又有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混杂在了一起。 他原本只是一个读书人,外表斯文、内心柔弱。然而,多年的折腾和历练,明显使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坚硬。冯仑将人生比喻成一坛咸菜,他说,“不同的卤汁,不同的分量,再加上不同的腌制时间,最后浸渍到菜里,你的味儿就变了,不用刀刮还看不出原来的本色。” 从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后,30岁的冯仑已经混到了正处级,理所当然地行进在坦荡的仕途上。那个时候,知识分子普遍而有效的仕途之路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对 策,为政策服务,从而跻身权力的中心。循着这种思路,冯仑从中央党校到中宣部再到体改委,最后到了海南成立了海南省体改所(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前身),手 下有120个编制,其中40个是体制内的财政编制,然而,草创之初,既无拨款,也无经费,冯仑只拿到了一批彩电的批文。后来同在海南的潘石屹将批文卖 了20多万,算是有了第一笔钱。 然而,时代风云骤变,冯仑很快就在体改所呆不下去了,他的瑰丽仕途被拦腰斩断,再也无法退回到体制之内,这个 原本在体制内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不得不开始沦落江湖,落草为民。——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转折,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原有的社会阶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分化,很 少有人能够按照预先的轨道走下来,中间都发生了很多的变故,只有如此,才能和中国社会的进程相吻合。有一批原本根红苗正、仕途无量的精英子弟,在那一刻命 运出现了剧烈的转折,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的奋斗。——原有的精英阶层,有的当官,有的经商,有的则去了国外,也有的入了大狱…… 回到北京的 冯仑,遍托关系寻找工作,但一切正式的国家机关都对他关上大门,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并在那里临时干了3个月,一共拿了72元钱。后来又有 人介绍他去当时的风云人物——大名鼎鼎的牟其中的南德公司混口饭吃,牟其中爱惜人才,让冯仑做了他的总办主任,月薪200元。处于失落和逃难情绪中的冯 仑,渐渐地平静下来,开始了这场人生的大转型。 作为第一代民营企业的风云人物,牟其中具备了一切成功者的基本特征:毅力、勇气和韧性。每天老牟无论寒暑,都会到玉渊潭去游泳。50多岁的牟其中甚至还会因为占座位在香山和人动手打架。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