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李连杰和马云的海南聚会成了壹基金的“遵义会议”。“这次转型很聪明。知难而退赶紧跑,找一条好走的路,这是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好故事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这样的煽情场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中国企业家们的智商和理性无疑是被低估了——他们是一些相信自己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应该承担合理的责任,而不是追求大而无当的理想。《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记得很清楚,在2007年12月8日那天,发生过一个小风波——几位企业家委婉向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大意是说,你干嘛啊,咱们一个企业领袖年会,让一个明星来吆喝。 的确,一开始,没人能够比李连杰更吸引公众的注意、更抢风头了。当他和克林顿、布莱尔、戈尔坐在一起,谈论气候问题和人类的未来,这当然是万众瞩目了。这些有作秀嫌疑的画面难免会让人对事情的本质起疑心。下午的时候,吃过午饭,刘东华在嘉宾休息室里找到李连杰,问了他两个问题。 “现在老百姓对国家慈善都缺乏信任,凭什么信任你李连杰?你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就是,你搞壹基金,可是你不捐一分钱现金。人家会质疑你作秀,你作秀的话,我有病啊,我出钱帮你作秀?可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把钱给你,你有能力把钱花好吗?如果李连杰正在做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做一个连国家都很难做好的事情,我凭什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当时当地,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李连杰直接有效的回答。不过事实是,按照当年10月发布的第二季度工作报告,壹基金已经运行超过8个月,总共只有13名工作人员,只有四次花钱的机会,总共支出120万元人民币,其中还有两次是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人道主义救援。当天下午晚些时候,记者在贵宾室和李连杰聊天。他承认说,自己的专长是筹钱而不是花钱。他希望自己新结识的这些企业家能帮他出出主意,看怎么花钱才好。 “找人捐个100万、500万,太简单了。但其实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你如何花钱将影响到如何筹钱。我希望能够和企业家合作,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商业经验,帮助我系统地管理这些财富。21世纪的慈善一定是经营型的慈善。” 李连杰对于自己面临的困境和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清楚。记者还记得,当天道别的时候,他主动过来握手。当时的室温有30度左右,但他的手心冰凉。看起来,李连杰左右逢源,他有机会对大人物说话,大人物也愿意听他说话。但其实他正在上下求索。一方面,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的慈善动机,另一方面,他也需要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的慈善能力。与此同时,他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危机。 在壹基金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李连杰曾经解释说:“这项筹款计划的宗旨是向有心灵心理创伤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向在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遭受创伤的人士提供尽可能的人道援助。”然而,在壹基金进行筹备的一年半时间里,麦肯锡公司曾经为壹基金免费提供过一份中国慈善状况调查报告,对方曾经强烈建议李连杰选择其他的慈善方向。实际上,这个定位更像是李连杰基于自己个人经历的感情驱使,而不是出于务实的理性思考。众所周知,李连杰一家四口曾经在2005年印尼海啸中逃生,他的小女儿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使用浴缸洗澡,怕看到水。 2007年6月,记者曾经在浙江横店《功夫之王》片场见到李连杰。问起这个,他仍然很坚持:“很痛苦。所有人都说别做这个。兔唇、断腿,治好了是立竿见影的,很容易找个数据推出来,就有交代了,但是心理问题很难有数字依据。但是我还是要做,难做不代表不能做。也许开始几年很困难,但是还是要做。” 那年9月,李连杰抽空去纽约参加“克林顿全球计划”峰会。克林顿拿他当朋友,给了他一条忠告:“你要有心理准备,你还要坚信自己的信念。”看来,这句话李连杰还真的听进去了。克林顿也是对李连杰的慈善生涯产生影响的朋友,而且是他的朋友里名声最大的一个。他俩之间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前任公众人物和现任慈善家,都正在经历人生角色的巨大转型。但李连杰并不是克林顿,他并没有克林顿的政治遗产和政治家魅力来帮助他做慈善。恰恰相反,在这件事情上,李连杰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不断调整、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2008年1月,就在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结束后一个月,李连杰飞往三亚,参加长江商学院年度论坛。论坛结束之后,他去马云在博鳌的别墅里住了两天。当时在场的还有周惟彦、北京华夏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和马云的高管“铁木真”陆兆禧。后来,10个月后,李连杰在壹基金全球慈善大会上,对记者形容:和马云的这次聚会对于壹基金来说就是“遵义会议”。 聚会结束之后,李连杰和周惟彦又在海边聊了一整天。周惟彦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回味当时的情形:“王兵很低调,不怎么说话。他只是说,自己趟水趟了四五年才趟出一条路,你不去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马云说的话没有任何争议,其他五个人都知道他是对的。他说,你会筹款,你能做宣传,你应该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出来,去做平台,像淘宝和eBay的模式。另外,他对我们还很不理解,说,你俩都不拿工资,这是不对的,不够专业。” 李连杰和王兵同样也是在一个月前的中国企业领袖论坛上认识的。当时王兵问他做慈善多久了,李连杰老实回答说,几个月吧。后来,王兵对《中国企业家》说:“就做做看吧,做了就知道了。我看他很兴奋,我刚开始的几个月也很兴奋,后来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尝到慈善的酸甜苦辣。” 李连杰当然尝到了慈善的滋味。他很快接受了马云的点拨。3个月后,李连杰在壹基金成立一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壹基金将调整定位,未来专注于推广公益文化,包括和企业CSR的合作,包括和NBA、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迪斯尼这样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组织的合作。另外一个是推动中国公益产业的发展,主要就是壹基金的专家义工团队、和博鳌亚洲论坛合作的国际公益慈善论坛以及名为“典范工程”的壹基金公益奖。 当时李连杰在发布会上有些神秘兮兮的,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说的那个“有的企业家”就是马云。“有的企业家说,你们很辛苦,一个个志愿者去做执行,但这不是你们的强项。可以成功,但可能要花三年,三年里可能就错失了一些时机。你们应该做上游,把操作性的具体东西去掉。他们问,你们为什么不做平台出来呢?大家都对我们有信心,为什么不去做?”马云向本刊记者确认了此事,但他似乎不想“专美”,把自己的作用说得有些轻描淡写——后来我们才了解他俩之间闹了一点玩笑式的“摩擦”。 迄今为止,典范工程已经经过了两年的评选,总共有15家NGO获得了壹基金发放的100万人民币典范奖金,还有5家NGO获得了100万人民币的潜力典范奖金。现在看来,这个项目正是壹基金的整体蓝本,它佐证了壹基金的专业操作方式和平台化的商业模式。中国有30万家草根组织,有1400个非公募慈善基金组织,在这个项目中,壹基金更像是一位职业蓝筹股顾问,它做的事情是试图改变慈善市场的结构,而并非简单的赈资救世。 李连杰和比尔。盖茨做消灭疟疾、艾滋病等专业慈善大不一样,他像是壹基金的首席战略家,从来只对于大方向感兴趣,对于操作型的细节则很不感兴趣。在公开场合曾经有好几次,热心的记者赠送给他有关慈善的书籍其中包括一本克林顿的慈善自传,李连杰都直接说:“谢谢你,但我不会看。我不懂做慈善,叫懂的人去做就行了。” 他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更多地在公共场合露面,向政府和企业施加更大的影响,让他们为慈善事业做更多的事。他有接触大公司的特殊能力,可以请他们不仅填写支票,还贡献出更多的创新力量。他的时间有一大块是和日化公司、手机公司、银行、奢侈品公司交流,还有和别的有幸得到巨额财富的人谈话,讨论他们将财富回馈社会的愿望。如果说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李连杰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李连杰则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促使公司和企业家思考慈善活动的流程、结构和最佳实践,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思路。 对于马蔚华这样的本土企业家来说,这个思路比他原本的想法更加国际化。2008年11月,当招商银行决定和壹基金共同推出爱心信用卡服务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个早被用过的创意。在奥运期间,招商银行已经采用过这种信用卡捐赠的方式,用来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硬件服务。不过很快,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连杰的团队又提出了新的构想——因为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无法使用信用卡,所以他们认为原先的方式不够国际化。根据他们的意见,招商银行调整了思路,在2009年5月又推出了“爱心一卡通”借记卡,方便外籍人士为壹基金捐款使用。 “这次转型很聪明。”南都基金会秘书长、曾经为壹基金典范工程担任评委的徐永光评价说,“知难而退赶紧跑,找一条好走的路,这是务实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不转型,愚公移山,那是行不通的。壹基金最大的挑战就是花钱,它选择做一个资助型而不是操作型的基金会,资金用于民间的慈善服务,其实就是给草根NGO的服务人员发工资——这也是将来慈善发展的一个趋势。” 这次转型叫李连杰的企业家朋友们松了一口气。“如果李连杰做不成,那是会叫人很心疼的。”刘东华说:“大家都感觉李连杰还不错,本以为他闹着玩,但原来是认真的,而且5.12之后,他一下子被动地变成了一个间接花钱的——谁把钱花得好我就把钱给谁,既到位又有效率。我一个企业家,把钱给了李连杰,如果他花钱花不好,不但他的名声,我的名声也会受影响。但是这一下子,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2009年12月,李连杰第三次参加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时候,刘东华把他引荐给了。当着李连杰的面,刘东华用三句话向柳传志介绍他:“他是个真人。他是个想做大事的人。他是个思维健全能把大事做成的人。”当天夜里,刘东华用短信征询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员的意见,正式吸纳李连杰为会员,入会名义是“社会企业家”。 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