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创新的血液 从中国到美国,历时一个多月的采访,数个通宵的写作,今夜终于定稿了,但记者仍有很多话想说。 多次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的英特尔渠道和软件事业部副总裁、中国产品开发事业部总经理王文汉博士,至今不会忘记他加入英特尔后第一次召开部门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为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手画了一些图纸,用幻灯片放映。当他七手八脚调焦的时候,台下的下属们一个个高声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给这个新上司一点面子,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这个图怎么这么画,这个人的水平真不咋的。”当时还没融入英特尔的王文汉觉得,这些人真粗鲁。 现在提起这件事,王文汉哈哈大笑:“不过,现在我在台下也一样‘粗鲁’地评价台上的人。” 这就是英特尔独创的建设性对抗,他们号召员工在对抗中寻求创新。作为技术公司,英特尔内部没有虚伪的客套,毫不留情的批评使得每个英特尔人都在持续改进、冲破旧习惯,把低效变为高效。 在英特尔公司,只能完成领导交给任务的雇员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只有善于动脑筋、总结和创新精神的雇员才能在英特尔立足和晋升。为了证明建设性对抗中形成的新见解、新办法,英特尔鼓励员工冒险。 现任英特尔中国区产品部总监的洪力告诉《IT时代周刊》,他在给亚太区总裁陈俊圣做技术助理时,有一次经历至今难忘:有一天,亚太区的另一个总裁(当时英特尔亚太区实行两人联名总裁制)指出洪力的工作还不够多,他的理由是洪没有犯错误。洪认为英特尔要求高质量的工作,自己当然不能犯错误。但陈俊圣告诉洪力,80%的工作应该是高质量,其他20%则是犯错误,意思是洪力在熟悉的环境里“舒服”地工作,当然不会犯错误,但同时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洪力说他当时特别震惊,他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而这次刺激,让他渐渐形成了习惯于尝试新事物的职业特征。 不但尝试新事物,而且尝试新职位。除了正常晋升,没有哪个公司的员工会像英特尔人那样频繁变换职位。中国区区域大客户销售总监孙彦斌,资深架构经理,都有多次变换部门职位的经历,洪力更是在英特尔工作14年更换了9份工作。 已经有三次内部换职经历的英特尔投资部亚太区市场经理李咪咪说:“换职可以让我保持工作激情和学习动力,不会对英特尔和工作产生厌倦,可以不停创新。”而对于英特尔来说,创新的员工带来了创新的企业。 英特尔不仅想方设法让员工保持创新,而且还十分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贝瑞特和欧德宁就都是英特尔自己培养起来的。 洪力曾因组织了一次的市场活动而提出过辞职,但上司直接打断了他:“是允许犯错的,没人会责怪你,你现在要做的是总结,以便做好以后的活动。” 张文翊也有类似经历: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她本来在犹他州任软件工程师,因个人原因需要离开美国去香港,只好提出辞职,但也被拒绝,老板帮她在香港找到英特尔另一个职位——销售。受此激励,从没学过销售并且不懂广东话的她硬是拿下了当时最大的三个客户,这是生性内向的张文翊一开始连自己都不敢想象的。 张文翊曾在格鲁夫最后一次出访中负责行程安排,在途中妥善处理了一起临时事件,于是格鲁夫就在送给张文翊的那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扉页上写道:有你在这里,我就不用担心了。这无疑是对张文翊极高的评价,以致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任何挫折或是低潮,想起这句话她就能感到无穷的力量。现在,已经是中国区市场总监的张文翊早就把英特尔看成自己的第二个家了。 在英特尔采访时,几乎每一位被访员工都会骄傲地举起自己的胸牌,向《IT时代周刊》介绍上面标明的英特尔六项价值观:客户至上、纪律严明、质量为本、勇担风险、以结果为导向、理想的工作场所。 目前,英特尔中国区大部分高管在这里都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现任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杜江凌博士自从1994年加入英特尔后,一直工作至今。他说:“在英特尔,我工作顺心,有事业成就感,这是钱买不来的。” 英特尔以独有的文化培养了大批忠诚而进取的员工,而正是这些宝贵的“软实力”,让英特尔在铁腕领导格鲁夫离职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