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还是火热的招商局面,可现在一些老商户提出了减租要求。”王先生是山西一家建材家居卖场的负责人,他对当前的经济走势有点担心。 而家住北京、经常卖废纸的许先生最近则发现:作为生产原材料的废纸价格,近期却初显止跌迹象。 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遭遇极为复杂的局面。如何看待当前形势?“稳增长”目标能否实现?应采取哪些措施?一系列疑问有待破解。 稳增长任务艰巨 如果单从刚刚披露的经济数据看,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自去年11月以来首度跌破50%,创出9个月新低。根据此前统计局的数据,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6%,连续第六个季度下滑。 “外需滑坡拖累了PMI指数降至9个月以来低点,表明制造业经营活动仍然低迷不振。”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 “订单一直起不来,不知道还要扛多久。”张莹供职于一家对欧出口的外贸企业,订单的骤然下降是她这几个月来最直观的感受。而张女士的感受在最近的进出口数据中有所体现,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在今年出现了动能不足的现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出口增长仅为1%,低于预期。 受生产低迷的影响,1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降幅较6月份进一步扩大。而根据记者的观察,沿海地区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利润下降得更为明显。刚刚披露的年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跌幅达九成,富士康上半年亏损额扩大,李宁集团发布香港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预警……部分国内企业上演着中期利润集体“跳水” 现象。 “眼看着就要击穿2000点大关,咱这股市还有救吗?”盯着大盘上一片绿色,上海股民刘蕙女士疑问连连。 积极因素正在显现 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专家指出,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平稳增长的区间,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作用下,一些积极因素正在酝酿,经济筑底企稳迹象已有所显现。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增速有所放缓实属正常。此外,虽然GDP连续六个季度出现增速下降,但7.6%的增长水平仍在我们的预期目标之内。”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受订单锐减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生产收缩行为,但随着二季度大量基建项目的陆续铺开、货币松动的加快以及“稳增长”政策的落实到位,增长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在显现。 经济筑底企稳迹象正在悄然发生。“我们注意到7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6月回升了1.1个百分点,说明轻工业去库存可能已经告一段落。即便3季度GDP增速存在下行风险,其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也很有限。”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判断。 记者发现,尽管8月份PMI指数再创新低,但个别指标已传递出经济企稳的积极信号。如新出口订单指数与上月持平,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上升,原材料库存指数大幅下降,这些积极信号表明企业压缩库存、控制开工率的活动接近尾声。 另一个积极信号是,在过去两年里让决策层倍感头疼的物价上涨问题,终于在今年二季度开始缓解。专家指出,虽然年末物价可能有所回升,但不会出现大幅反弹,这将为“稳增长”后续政策的出台留足空间。 “考虑到稳增长政策空间依然存在、外需进一步恶化可能性不大等因素,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7.5%的增长目标。这将是一个让其他经济体都羡慕的速度。”连平指出。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实现“稳增长”目标并无悬念,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逐步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渐趋增强的现实,下一步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及时预调微调当然很重要,但政策的长远调整和变革不能忽视。”连平认为,本轮经济放缓是中长期增速回落与短期冲击综合影响的结果,因而在关注短期增长的同时,政策必须考虑中长期发展问题。 “‘稳增长’之后更需‘稳发展’。”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建议,在经济‘稳’住之后,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实现经济下一步的均衡发展。 专家指出,在经济增长进入放缓周期的大背景下,“稳增长”不能仅仅依靠“松货币”等短期措施来应对,必须同促进改革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方面寻求制度性的更大突破,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要让民间资本“接力”政府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效率提升,关键是要放宽准入门槛、加快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责任编辑:最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