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壮阔的风景 一个人究竟要转多少次舵、换多少次帆,才能穿越命运的激流,看到人生中无比开阔的风景? 2002年的6月3日,38岁的吴厚刚终于刺破了内心的挣扎,他拨通了县委书记的电话,语气坚决地说:我决定了,下海! 要知道,为这一决定,吴厚刚损失的机会成本是,前程似锦的仕途。 事情源于2000年,薄熙来到獐子岛视察时,除了称赞獐子岛为“海底银行”,他还提出,獐子岛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就要到资本市场借力。一句“上市”,从此成为獐子岛在新世纪的奋斗主线。 为了达到上市公司的规范,獐子岛渔业必须再次改革——实施政企分离与股份制改造。谁来执掌变革后的獐子岛渔业?时任獐子岛镇书记兼镇长的吴厚刚,对公司经营的各个层面简直了如指掌,县委领导和岛民们都认为他是最佳人选。 县委领导对吴厚刚说:可以保留公务员职位。吴厚刚断然拒绝:我必须背水一战!随后,县委领导要求吴厚刚戴上一副金手铐——县里奖励一部分、自己再出一部分以持股10%。其余90%则属于全体岛民,由镇政府代管。 吴厚刚东拼西凑,将押上全部身家的500万元投入公司股本,出任獐子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至今日,吴厚刚向记者回忆起这段时,坦言道:“那时我还不知道有多大的风险,到今天我才明白风险是很大的,市场竞争是很残酷的。这也算初生之犊不怕虎吧!” 然而,若非本人,谁都无法了解吴厚刚内心挣扎的程度。在吴家父辈看来,几代渔民就出了他一位镇官,而且论功绩,过不了几时就会当上县官,岂能半途而废?做出决定之时,他未敢与父母商量,挣扎的重压之下,他嘴角竟然长出一个大水泡。 在这个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吴厚刚强烈地感觉到心间发生了变化,那种变化是剧烈的、澎湃的、更是充满力量的,但他却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将把他与小岛的命运带向何处。不过,他又是充满信心的,只因为相同感觉,以前就发生过。而那一次,他很成功——海底银行的美誉就是发轫于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多数沿海地区实行人工的、低效的浮筏养殖。1980年,辽宁省水产研究院的专家,带着一种从日本引进的品种“虾夷扇贝”和名为“底播养殖”的技术来到獐子岛做实验。 所谓底播养殖,就是选择品种良好的扇贝、海参、鲍鱼等海产品的幼苗,将其撒播到适合自然生长的海域,无需人工饲养,经过自然生长之后进行捕捞。 然而,对于獐子岛渔民们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养殖技术。“像种地一样,将苗子撒进海里,这怎么行?大风大浪来了,还能活吗?台风一来,不就全都卷走了吗?”这种“活不见贝,死不见壳”的养殖方式,在渔民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与渔民不同的是,吴厚刚与镇领导班子看了专家的科学数据,他们对这种新技术深信不疑,“一旦成功,就是獐子岛的核心竞争力!”他率领公司顶住压力,开始投入资金实验,从最初的10多万元,到上百万元,后来到上千万元…… 与此同时,父老乡亲们的反对声不绝于耳。渔民们说:几千万元的钱,往海里撒,这不是败家子吗?一些老前辈打来电话说:如此下去,几十年的努力,一夜就回到解放前了! 钱投入了茫茫大海,大家的心里尽是失落与叹息。吴厚刚和镇领导班子却背着骂名、耐心地等待实验数据:投入产出比从最初的二比一,逐渐升至二比一点几,两年后终于达到一比三! 整整两年等待,当虾夷扇贝被捞起时,渔民们发现每三枚贝苗就会产出一颗扇贝,存活率达到了标准,而且这种新品种扇贝,在市场上比普通浮筏养殖的扇贝价格贵两倍以上! 渔民们终于相信这个决定是对的,用最大程度的信任与拥戴,迎回了他们的英雄。1996年獐子岛渔业划海10万亩,开始大规模上马底播养殖,以逐渐取代以前落后的浮筏养殖。 不知那一年,站在海岛上远望大海的吴厚刚,是否看见了如今的壮阔风景——由于全部采用了底播养殖技术,獐子岛的虾夷扇贝投入产出比高达一比五,占据了国内市场80%的份额,海参、鲍鱼等产品在高端市场也稳居霸主地位。 产业链的征程 弃官下海,背水一战。獐子岛的儿子,究竟要把故乡小岛的命运,引向何方? 其实,吴厚刚心里早已盘算好了一条清晰有序的产业链征程:在产业链上端,放开獐子岛渔业40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源势能,在产业链上游实施资源整合,进而图谋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环节,以及下游的流通渠道,最终逐鹿产业链的零售终端。 这一征程在公司内部,被称作“三抢战略”——抢海域、抢市场和抢机遇。 就为一个“抢”字,自2000年以来,吴厚刚每年都会率领高层团队从大连出发,经山东、福建和广东,最后到海南,浩浩荡荡地沿着中国的海岸线走一遍。 一位高管告诉记者:每次出差考察,吴总白天率领大家陆海空地赶路、参观,晚上召集大家开会交流、讨论,直至凌晨一两点,几乎天天如此,不知疲倦。 机遇很快垂青于这个不辞辛劳的獐子岛之子。 2003年,吴厚刚率队行至山东,拜会一名业内友人。夜宴席间,这位友人神秘地说:我这儿可有核武器。吴厚刚一听,眼前顿时一亮,连忙举杯向这位友人敬酒,进而一探究竟。 原来,这位友人掌握了一种鲍鱼养殖秘诀——北鲍南养。一般来说,鲍鱼的生长周期为4年,在冬季,鲍鱼在獐子岛的生长更为缓慢,只能用毫米计算。但如果在冬季,把鲍鱼移至南方更温暖的海水里养殖,到了春天最少也会长三四厘米。 得此秘籍,吴厚刚立即马不停蹄地开赴福建,当年就在福建莆田建立一个养殖基地,专供北鲍南养工程。此后,獐子岛的鲍鱼只需两年即可成熟,养殖生产成本因此降低了90%。而在市场上,人工饲养的鲍鱼每公斤最低价格为60元,而獐子岛7~12厘米的底播鲍鱼每公斤价格可达300~600元。 海域是有限的,但机遇是无限的。2004年,农行大连分行行长王志峰的一句话点醒了吴厚刚:“要想把企业做大,必须整合外部资源。你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海域,但你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产品。” 怎样才能整合、利用更多的外部资源? 一个名为“五合一”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五合一是指政府、獐子岛渔业公司、农行大连分行、大连水产学院和养殖户合五为一。其具体做法是:每年春秋两季,獐子岛渔业根据公司发展和市场情况,考察一定数量的养殖户。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经政府批准,与獐子岛渔业签订合作协议,作为养殖基地或加工基地。獐子岛渔业向养殖户提供资金,农行大连分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发放专项贷款,所有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和苗种购进。其间,大连水产学院提供科技支持,獐子岛渔业通过市场、管理和人才等优势带动养殖户扩大规模、增产增收。 ——这正是在时下的新兴商业模式中,最前沿、最流行的“众包”模式。 2005年,獐子岛渔业从大连周边的多个原料基地,收购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等原料6700多吨,比2004年增长76%。这带动了大连、山东和福建等地的1.6万农户致富,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户,仅价格上涨一项就户均增收3万多元。 在完成上游整合的同时,吴厚刚悄然操纵着獐子岛渔业的触角,伸向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环节。“只有通过加工环节,渔业资源才能成为商品资源,进一步贴近终端消费者。”2003年~2005年,獐子岛渔业整合了山东荣成食品、大连海石食品等几家加工厂。 2005年5月,这支触角终于浮出水面。獐子岛渔业1.2亿元的金贝广场,在大连市金石滩开业。这其实是一个集产品物流、贝类净化、食品研发和安全监控为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区。经销商们再也不必坐船到56海里以外的海岛上订货,而獐子岛刚打捞上来的虾夷扇贝和鲍鱼,则可以在20小时内,抵达全国72个水产批发市场。 这一年,獐子岛渔业实现产值5.2亿元,净利润1.5亿元,出口创汇1.7亿元,上市目标指日可待。与此同时,一项由獐子岛渔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扇贝苗种改良技术,已经呼之欲出…… 真正让獐子岛名震全国的,是2006年9月28日。这一天,獐子岛上市首发,随即以60.89元的开盘价一跃成为深市第一高价股。随后其股价持续攀升,最高创出了151元的纪录,曾连续3个月稳坐“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的宝座。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