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容易,其实有点难 企业能否永续发展,是精明的创业者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根基不实,势中垒卵。“老温州模式”的创业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许多创业者在简单贸易经营过程中积累经验,摸准市场脉搏,完成了“二次创业”的扎实一跃。另一种情况是,创业者经过缜密调研,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寻求市场空隙,找到生存、发展之路。这两种模式成功机率大些,但需要以对市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为基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四通模式——从贸易到生产 这并非高智商人士发明,而是当时市场、技术环境的大势所趋,段永基创办四通是和中关村的同行一样,在当时只能是“电子倒爷”,靠这个挣点钱后就想着连生产环节的利润也挣了,但技术从哪里来?买总比自己开发要贵。所以当时连最小的老板也知道必须走“贸科工”这种模式。不独四通,也不独电脑这个行当,许多更传统的贸易产品早就演示了“四通模式”。在民间,有“先尝后买”之说,对经营者来说“先尝后卖”的做法小、把握大,当然局限在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产品上居多。 华龙模式——打个市场时间差 许多人感叹甚至耻笑华龙不生产高档方便面,其实这正是他创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华龙创建初期,市场上的方便面以康师傅、统一高档面为主,中档的有龙丰面,低档面没有主流品牌,兼之农村市场远未开发。这种市场环境下,以低档面切入市场并重点开拓农村市场是聪明和稳妥的。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积累,华龙不失时机地调整成为中档面的代表,战略重点倾向城市,完成了在两在合资品牌笼罩下的快速发展,短短5年时间跻身大陆市场三大方便面品牌行列。学习诚可贵,创市价更高。华龙的启示是创业者如何避开锋芒而发现、创造、填补市场空隙。可惜的是,现在不少新建方便面企业,认准华龙靠“大众面”发家的法宝,不顾市场变化而一味仿效。 政府新角色,投资新机会 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是企业的“保护伞”,政企之间,关系密切,“政企分开”成为国企脱困的良药。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一边感受着环境的宽松,一边也开始探求与政府的某种联系甚至合作。同时政府作为许多经济的控制者,也需要用某种方式与民间资本进行资源重组、合作联姻,政府这一新角色,给民企又提供了一次“创业机会”。 后特区模式——政府参与的回归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所依赖的是政府给予的特殊,当时称为政策优势。随着改革开往的深入,政策优势因普及而使特区优势递减。在认识上,人们曾一度把政府参与视为计划经济的落后模式。政府资源甚至政府资金资本以市场化的方式重新回归到经济领域成为特区建设的有效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后特区模式”,当然不仅仅表现在特区了。政府是公共资源的支配者,普遍采取这一模式的集中在市政建设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大小城市的、休闲广场建设几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模式,有些城市,与其说是吸引民间资金,倒不如说是政府成了项目合资方。在昆明,作为民营企业的盛达集团全面投资该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建设一座大型现代化的汽车客运站。通过过渡期,将形成政府只作协调而由企业管理、经营的模式。书报亭由邮政部门统管,在上海,这种统管权被出让了,新成立的东方公司出资买断了其经营权。实际上,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许多“统管权”、“专营权”听起来似乎是为公众负责,不妨大胆“放开”,给社会一个创业机会,政府也减少些压力。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