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Facebook用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把“微信类”应用的热潮炒到了巅峰,而在微信的推动下,腾讯的市值从500亿美元,一度突破了1500亿美元!在这个背景下,赵建文的故事更显失意:据赵提供的资料,可以查询到他早在2006年便提交了类似于“微信”的专利方案,但创业数年,这个优秀创意终未能落地。是因为这个创意太超前还是资本太势利?是因为我们的创业环境不成熟还是创业者的不够“接地气”? 事实上,创意,从来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者不能被理想化的诗意宠坏。 IT狂人 “没信仰的人最终会给有信仰的人打工!” 2005年我辞职创业时,就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后路—身上只有一两万块钱,没有找到投资人,也没有创业团队。我坚信自己会让中国互联网界翻天覆地。 我有资格这么说。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IT人士,我是“第九城市” 前身—主旗新科技公司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负责技术团队和项目研发的经理。当时我们运营的“凯利邮局”,是华东地区最早也最大的邮件系统。我记得“凯利聊天室”异常火爆,还做过中国最早的互动式知识问答系统“凯利灵通”。虽然只是区域性的热门产品,但在那个拔号上网的年代,哪怕是网易的邮箱、新浪的博客也不能动摇凯利在上海老网民心中的地位。 我后来也成为了第一批IT创业者—我接手了凯利网的运营。而在创业期间,为给凯利寻找出路,我又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创意:一个可以用手机号码注册,导入通讯录,并免费发送短信的手机软件。 看来很眼熟吧?没错,就是今天炙手可热的“微信类”应用。我有自信说,我是最早有此想法的人。 这个创意冒头时,我还在“兼职创业”状态,同时开始混迹投资圈。我在为自己某一天能独当一面做准备,给人一辈子打工,真的是太埋没自己了。 当时以聚集商务人脉、投资资源为卖点的商务交际网站“聚网”非常火爆,每次线下活动都会秀一些新项目,只要哪次活动对我的创意有帮助,我必到,哪怕是在北京召开,我也会乘火车过去参加。反复对比那些仍以当时主流的Fee WAP网站为主的“新”项目,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创意将会开创新时代:Fee WAP网站认定手机浏览器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我却认为手机通讯录软件,才是移动互联网真正的入口! —这让我几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但我当时只是一个公司职员,既无充足人脉、也没有资金,要如何把创意变现呢?我需要一个伯乐。 我开始大撒网,推销自己的创意:找自己公司的老板,找朋友牵线约见一些投资人,甚至借应聘一些职位面见那些公司的高层,在聚网的活动上洒名片……两年下来,我手里积攒的创业者和VC的名片有好几百张,在精心过滤掉一些竞争对手的投资方之后,我几乎给所有的潜在投资者都打过电话或发过邮件,告诉他们我正在做一个“开创未来手机门户”的项目。 在那个谁也没意识到“微信”商机的年代,伯乐如此难寻!从投资人审视我的眼神中,从他们客套的笑容中,我能读懂质疑和拒绝:“你这是与运营商抢生意,能有出路?”“你这创意即使做出产品,火了,被大公司一复制,立马玩完”…… 我为这些投资人的短视、犹豫和胆小而焦虑,包括后来我想给创意申请海外PCT专利,他们也不肯投,他们为什么就只看着我的短处,只看着当下,不能想想这个创意的前景,不敢与大公司一战呢?我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传教者,“布道”之路一路荆棘。 不过投资人的一些观点也有点道理,如果我的点子被大公司盯上,那就没得玩了。这种焦虑和紧迫感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我想到以前读《为学》:蜀之鄙有二僧,贫者对富者说“吾之去往南海,一瓶一钵足矣!”我就是那个赤脚的和尚,没有钱但有信心和毅力,我当然也能去到“南海”! 所以,我辞职了。我试图说服朋友们和我一起创业,只要赌成功了,我们就是未来的首富!朋友们笑我是“疯子”,能给的最大帮助仅限于兼职帮我做开发。 没有伯乐,没有伙伴,我独自上路了。我相信,“没信仰的人最终会给有信仰的人打工!” 孙正义式传奇 “我把自己看作孤胆英雄,我坚信,资源一到位,我就能把事情做成。” 我面对的最现实和最大的压力就是没钱开发我的创意。 我辞职后,首先创立了上海明容网络有限公司,主要运营凯利网。当时,我身边仅剩下辞职后的一个月工资,便在张杨路一家公司的办公室里租了几个座位,十来个员工全是朋友兼职。说得好听点叫“虚拟办公”,说得难听点就是“皮包公司”。 即使拮据,我也不愿向家人借钱,也不愿意拖欠来帮忙的朋友的工资—我想争一口气,证明我可以凭自身的能力拿下“第一桶金”。 我最早的创业计划是重振凯利网,开发web2.0。风靡一时的凯利网没挨过2004年“互联网的冬天”,随着主旗公司的转型被关闭了。于是我与九城协议,先重建凯利网,等人气起来了就引进投资。2006年,“凯利网回归”的消息一发出,很多老网民都回来“串门”,一些海外的网友还特意发帖子表示感谢。 我很开心,认定自己正在做一件双赢的事业。但凯利经由关闭再开放,人气大不如前,这条路并不顺利。 身边的钱很快花完,为了抵抗焦虑,我看了很多企业家的传记,也了解了他们是怎么获得“第一桶金”的。但那些创业故事,于我就像神话一样:陈天桥在1999年时炒股,赚到第一桶金;朱骏在美国炒房地产,赚到25万美元…… 后来读到孙正义的创业故事—他也是白手起家,找朋友帮忙,自己做了一个专利产品卖给了大企业,用这笔钱创业。从这个故事里,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我不也有个“微信创意”吗?但我不会卖专利,而要靠专利吸引投资开发产品。于是我埋头把“微信创意”整理出来,专利说明有40多页。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