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挑战 2008年,YOHO!推出潮流电商平台YOHO!有货,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媒体+电商公司。开展电商业务的初衷在于,将媒体传播给用户的潮流品牌落地,方便用户购买。 “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电商与媒体阳春白雪这种事有很大差别。一波做媒体人突然改行去做电商,对于零售最基础的概念都没有。前期是非常痛苦的学习过程。”比如,2011年7月,YOHO!有货第一次搬仓库,用了一周时间,中间有40%的差错率。最后包括高管在内的所有南京员工到库房去清理商品。 此后,随着电商专业人士的加入,YOHO!有货逐步走上正轨。目前,YOHO!有货销售400多个国内外潮流品牌,其中包括NIKE、i.t在内的超过80%以上的品牌是独家授权。 梁超认为,现阶段最大的挑战是各个业务线资源整合。“销售额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但这不是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在于怎么把业务线串联在一起,发挥整合价值、互动价值,这是2014年最大的挑战。” 在2013年三季度以前,YOHO!采取的是事业部制,每一位副总裁负责一条事业线,包括电商、媒体、线下展会、市场等业务线。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极大调动了各个事业部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自身的目标。 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各自为战,部门之间抢销售额。例如,YOHO!有货要完成自己的销售目标,需要拓展品牌商,这一过程可能与媒体部门发生分歧,大家对潮流属性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为了整合各条业务线,2013年第三季度,YOHO!组织结构从事业部制改为职能部门,包括电商部门、媒体部门、内容部门、品牌合作部门、设计师投资部门、市场部门等。 过去在品牌引进方面,电商事业部的意见占主导。现在,品牌引进由品牌合作部负责,代表整个公司的决策,电商部门只负责销售现有的品牌。 运气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给自己的创业经历做一个总结,梁超认为是“运气”,但运气不是坐等天收,而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5 年梁超创办《YOHO!潮流志》,学习的对象是香港潮流杂志《Milk》和日本的众多杂志。一年以后,香港《Milk》进入内地。“可以想象,如果我推迟一年或半年创办一本潮流杂志,但海外已经很成熟的潮流杂志立刻凭资源进入这一市场,我相信没有YOHO!的今天。” 除了踩对时间点,还要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 “电商最疯狂的时候,我们抵制住了资本的诱惑,没有砸钱去冲销售额。”梁超回忆,当时董事会讨论时,有人有不同意见,但最后达成了统一:YOHO!有货要做的不是疯狂冲销售额,而是在保持现有潮流调性、货品独特性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利润。在垂直电商普遍亏损的大背景下,2012年5月,YOHO!有货实现单月盈利。 梁超认为,下一个要踩的点是移动互联网,“革自己的命”。 在这项调整中,YOHO!原有的媒体事业部,划分成媒体部门和内容部门,媒体负责传统杂志、网站等自有媒体产品,内容部门除了为自己的媒体贡献内容,也负责为移动客户端的电子杂志、微信公众帐号、微博、门户网站频道、视频网站等贡献内容。 YOHO! 移动端电子杂志上线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过去,电子杂志只是传统杂志的翻版,当线下杂志发型半个月后,内容发布在电子杂志上,每一期有几十页内容。“在没有投入资源运营的情况下,两本杂志《YOHO!潮流志》、《YOHO!女生志》都能排进前十,可见市场潜力有多大。” 今年4月份开始,YOHO!决定将电子杂志地位提升至与线下杂志同等级别。除了将线下杂志内容平移到移动端,还将专门推出两本全新的电子杂志,只做线上,时效性更快,每期的内容也将增加到100多页,对用户免费。 那么,线上电子杂志是否会冲击线下? “冲击一定有,这是发展趋势,外界环境决定电子媒体一定会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核心价值,很多用户喜欢触摸感、翻阅感、保存感。”梁超说,“所以我们把整个团队结构进行了变革,就是革自己的命。”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