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影 创业一年,做个总结: 去年的3月份,我离开了之前创办有半年的公司。或许很多人以为,有过创业经验的人再次创业会容易得多,我当时也这么认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一个品牌的打造是需要时间和过程。 关于钱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下定决心创业,至少要准备半年的运营资金。这么做的好处有两点: 1、公司的前几个月,需要花时间去做宣传,甚至招人等,运气好的话可能一两个月有业务上门,运气不好的话半年才有业务很难说。 2、充足的资金能让你安心做事,不至于月底到了担心付房租,发工资,这样相对就不会很被动。 如果钱不是很够,多办几张信用卡吧,实在没办法还能用上。 关于现金流 这个概念可以这样理解:早点从客户那边拿钱,晚点给供应商付钱,那么你就获得很强的现金流。我们再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做一批广告设计,前期客户预付50% 一万块钱,如果你有好的供应商,可以把你印刷费用延迟3个月后付款,那么在3个月中你用这笔资金能做很多事,付工资,交房租,甚至做宣传获得新客户。 我们之前有过项目,前期只拿10%预付款,当时我觉得反正迟早要付的嘛,就把余款推到了年底。结果是项目进行过程中,双方各种问题就出现了,对方一句“不合作”,签署的合约等于一张废纸。 所以,前期能从客户那边多拿点钱就多拿点,说不好白忙一段时间,对方公司就倒闭了。 关于节约成本 一开始创业如果是两三个人,没有必要租个几十平方的办公室,能省则省,20平方差不多了,空间挤挤还是有的,布置温馨点,交通方便点,附近有便宜的午餐就足够了。 这里,你会有个疑问:”公司环境不好不是很难招人吗?“记住,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他不适合和你一块创业,真正认同你和你公司的,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前大半年,三四个人,租了个80多平方的,很多空间白白浪费掉,每月房租就3千。所以,节约成本也是获得现金流的一种方式。 关于招人 上有个《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面有些关于招人渠道和方法的,我就不讲了,基本都试过。 我的建议是:宁缺勿滥。创业者学会看人很重要,不合适的人一定要狠心pass掉。之前有次好不容易招了个程序员,每天似乎在糊弄任务,写几行代码就给我看说完成到哪里哪里了,来了一个多月,啥都没弄出来。拿了几千块工资潇潇洒洒地走了。只怪当时心太软了,想给他机会,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 记住:没有人是不可以替代的。公司缺人不一定死掉,大不了少赚点,但是滥用人一定会死掉。 招什么样的人,我是这么做的,这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公司的情况来: 1、应届毕业生最好慎重考虑,创业公司培养人的成本很大。有段时间,公司人多了反而我觉得很累,后来才发现白天的时候我基本要陪着设计师做设计给她指导。但是想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一是人家要求肯定高,而是我们不一定管得住他们。我目前的做法是,有半年到一年工作经验的,至少能找到还没有被社会同化的,薪资各方面相对也容易谈。 2、试用人阶段一般公司都是三个月,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一试用期两周,录用发正式工资,不录用没工资;二是试用三个月工资低点,正式后工资高点。这仅供参考,不过我还是建议试用三个月,两周时间很难判断一个人合不合适。 3、想要带领一帮优秀的人,得先把自己变得优秀起来。毕竟人都是现实的,凭什么跟你混,那么你钱多,那么能从你哪里学到东西。 关于管理 刚开始创业,很多事情需要创始人亲历亲为,凑钱、招人、搞宣传、做行政、跑客户、甚至扫地、擦桌子,渐渐的人多了起来,任务也分摊出去了。OK,可以放松了?NO!之前有一次出去谈业务,回来发觉没什么进展,人毕竟都有惰性,所以,做为公司的老总,要的是结果。立目标,求结果,把过程交给信赖的人。还有,细节问题不能放过。 创业是一次心灵历练的过程。每天醒来面对的不是忽然成功了,而是无数个的困难和失败,保持激情和专注。还有,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最后推荐两本书: 《创业者圣经》,很实用; 《浪潮之巅》,风趣讲述大公司兴衰。 @匿名用户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典型的early stage startup,所以故事的营养可能少了些,教训多过经验。 故事从去年开始,本来在美国读phd,去年激动的和2个朋友辍学回来创业,觉得发现了the next big thing, 梦想着用技术改变互联网(不许笑!!!)。这一年下来,见了不少人,听了不少故事,项目却做的很别扭,方向几经转变,founder们在vision和股权上也产生过争议,最后的项目更像是一个compromise。虽然另外两个partner还在继续尝试,我选择了退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创业目前只能算是我个人的‘失败’。现在回头来看,对于第一次创业的团队,尤其是技术型的团队,以下几个方面是要在创业以前好好考虑的: 团队:先说创始人。很多人都说同学合作创业比较靠谱,道理上很简单 - 彼此间更信任,更团结,尤其是如果大家都是技术型的。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加上‘美国!名校!博士!辍学!’之类的标签,挺能唬人的。但事实证明我们几个配合的并不是十分理想。现在想想,我们背景相同,但性格不同,在对待事情上,我们的思维无法jump out of the box,所以只能大家在盒子里面掐架,争论都是那种没有对错,但谁又都说服不了谁的问题。这也是同学创业的另外一个问题,没有authority,即使人为的定一个CXO,founder之间遇到问题,不是title能解决的了的。所以,也许专业不同的人在一起创业,摩擦会小一些。再说员工。一个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一定要各个优秀,这个是理想情况。残酷的现实是,优秀的人都不愿意去startup打工,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拥有10个优秀的founder,能招到可以干活的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一点和美国的差别的确很大(因为美国好的学校实在太多了,不论你是在东部的Ivy League还是西部的UC系,都有大量的优秀学生愿意到startup里面去尝试一下)。所以,对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团队,员工的 personality和技术一样的重要。员工一定要对互联网有基本的sense,要有一个相对open的personality,这个对于早期团队很重要,试想,团队早期本来就即工作辛苦又条件艰苦,再整一群昏昏沉沉的人在一起,这活儿根本没法干。我们就经历过这种痛苦的时候,开始的想法是能干活就行,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开始从大学招实习生,团队的氛围马上就好了一些。 技术,产品和资源:我们因为自己技术的背景,一直把重点放在技术上面,希望做出一些有‘门槛’的事情。虽然嘴上和心里都知道产品的重要性,但产品一直是我们的软肋。没有好的产品,自然也无法推广。互联网创业要么靠技术(像google),要么靠产品(像。。。。省去100万字),要么靠资源(像电商)。在美国,因为并购市场的活跃,大部分的技术公司都有不错的出路,再加上有高素质的创业者,投资人愿意尝试很tech的方向,很多startup也能做出让大公司impressive的东西,最近的klout和hunch 就是例子。但是在国内,即使创始人背景比较强,也很难做出很优秀的技术,即使做出了很优秀的技术,大公司也不太愿意去花钱,因此也就没有投资人愿意去投。所以,国内创业还是产品为王,资源为王,而且往往二者相互结合,现在流行的这些应用没有哪一个不是这样的。 方向:变方向是创业团队最常见的事情了,我们也听过太多的关于pivot的故事,因此每次都有一卡车的理由给自己,给想继续坚持的人。我们从最开始到现在,大概pivot了3,4 次,中间甚至还有来回pivot的情况,虽然每一次的转变是给自己的另一次机会,但每转变一次,团队就散一点儿,钱就少一点儿,机会就错过一点儿。往往是回头来看,如果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成功的例子,甚至有的还特别的成功。但坚持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商业决定,试想项目进展的不顺利,投资人不买账,这个时候你要坚持,而你的partner希望pivot,并且拿着一份新的项目计划指着你的鼻子说除非你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否则你这就是拿团队的前途开玩笑,在这个时候,任何决定都和商业无关。现在我还是不知道,下一次我该怎么办,也许我等下应该在上问一下这个问题 :-) 我一定会再次创业,希望下一次,团队的skill set能完整一些,然后大家一起快点儿走,走的坚定一些。 @匿名用户 2005年在一家发品经销商处做销售工作,老板想做发廊管理软件的代理,我学了一段时间,由于老板的想法是发廊买发品送管理软件,而我觉得单独销售此软件更合适,因此跟那家软件公司打了招呼后,自己出来单干,自己做这个软件的代理,算是开始创业了吧。 干了3个月吧,卖出了3套,自己销售兼安装实施培训,再后来不干了,重新回到上家公司开始打工。 此次创业失败的总结: 1)以往都是给公司做事,任何资源都可以利用,出差补贴吃饭都不心疼,而自己出去创业,买瓶矿泉水都得仔细考虑考虑,前后落差太大,心态有些受不了。 2)对创业估计的过于乐观,遇到困顿后,总是想逃避,自己忍受不了创业的那种孤单感。 3)以往对于打工时,感觉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很抱怨,自己做事后,有些理解了原先的老板。 此次创业的收获: 1)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手头的工作,对工作上耐挫能力有提升。 2)做事情的时候,以老板的心态面对,虽然是打工,但把公司当作我的合作伙伴,心态趋于成熟。 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