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Zach Smith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深圳,那里有他最爱的三件事:酒吧、美食以及制造业。 过去半年,扎克一有空就在深圳车公庙的私人工作室里调试自己设计的数控加工中心(CNC)。这台微波炉大小的数控加工中心是深圳制造的缩影:购自华强北电子市场的电机、市郊小工厂激光切割而成的有机玻璃、淘宝网店订制的电路板。最后扎克自己再将所有部件组装起来,在电脑上编写操控软件。 自己动手制作东西是扎克的兴趣所在,和他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常管自己叫创客(Maker)。这爱好曾促使扎克辞去提供高清视频存放服务的Vimeo网站收入颇丰的工程师工作,和两位好友共同创办了硬件创业公司MakerBot。MakerBot旨在推动可以“打印出”玩具、汽车零件甚至是人体关节的3D打印机的普及,该公司曾获得过千万美元投资。 2011年4月,扎克和四位同事来到广东,筹备在中国生产MakerBot 3D打印机。遗憾的是由于MakerBot管理层内部冲突,扎克去年四月被迫离开自己创办的公司。不过事后扎克并未返回美国,而是决定加入创业孵化器 haxlr8r,留在深圳帮助专注硬件产品的海外创业团队打磨产品。他觉得这里才是最适合工程师、创客和硬件创业者的地方,甚至超过硅谷和纽约。 深圳俨然是创客和硬件创业的天堂:这里不仅有完善的电子产业链,低廉的人力和设备成本,而且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 深圳以及整个广东已经成为全球新兴硬件创业公司的首选生产基地,有多款新产品都在这里生产,比如:研发阶段预售八万余块的智能手表Pebble,支持用户用身体动作来“指挥”电脑运作,革新电脑交互体验的Leap Motio手势控制器,还有在苹果和安卓设备操控下可全方位移动、加减速的机器人玩具球Sphero等。 相比陷入无止境价格战的传统硬件产品,融合了软件与硬件的新兴硬件不断开辟着新的细分市场,并以此获得高利润。能够与数十款Android和 iPhone应用互动的Sphero球定价129美元,硬件成本更高、广告铺天盖地的各路国产平板电脑售价往往不过一千块人民币,同样在广东生产的电动玩具球甚至只能卖几块钱。 “深圳的工人速度更快,而且质量并不逊色。你能上网找到任何你想要的元件,工厂也不过一小时路程。”深圳的效率是扎克最喜欢的地方,“要是在美国去趟供应商的工厂,你可能得坐飞机在俄亥俄州、马里兰州和旧金山之间飞来飞去。” 和在美国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扎克不自己制作电路板,每次设计完他就上网订购所需的元器件。有些原本在美国需要100美元才能完成的电路板,在这里只要在淘宝上花50人民币就能买到。 低人力成本引发了质变: 十倍的差价意味着试错成本降低,让扎克可以更早脱离电脑模拟,直接在真机上测试自己的设计,从而提升产品早期研发速度。无论是单纯从兴趣出发的创客、还是更重视利润的创业公司都能从中受益。 深圳的信息密度也让扎克着迷。去工厂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下订单,也是学习的机会。每次工厂给扎克报价以后,他都会追问为什么有些零件更贵,怎样才能改进设计、降低成本。这些工厂也都乐于帮他,帮他省钱也更有助于拿到后续订单。“随着生产迁移,美国已经没多少小作坊能提供这些知识,很多琐事得自己摸索。”扎克说道,“住在深圳就像住进一间巨型TechShop。在这里你不需要费心学习如何使用生产工具(工厂会帮你),你只需要专心设计就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然而纵观新兴的硬件创业风潮,却鲜有中国本土创业者的身影。绝大多数创业者都在美国起步,开放的教育环境、活跃的社区和鼓励创新的文化能让创客们不断迸发新想法、打磨新点子。其中,活跃的社区正是深圳尤为欠缺的地方。 美国的创客社区已经发展成熟。扎克之前提到的TechShop是一家连锁的、会员制的DIY工作室。去年九月,我曾前往参观其旧金山分店。这家 TechShop位于寸土寸金的旧金山市中心,往北不到两百米就是洲际酒店。大约1500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着激光切割机、水刀切割机、3D打印机、数控加工中心、冲床等工业生产设备。若要随时使用这些设备,会员需要支付每月125美元的会费。 TechShop不像深圳那么适合大规模生产,但所有需要的设备和资源都集中在一幢楼里。相比深圳较为分散的学习机会,这里更适合刚入门的新手。 “这里很方便,很多创客甚至创业者都在这里打磨自己的设计。”3D 打印平台CloudFab的创始人尼克·平克斯顿(Nick Pinkston)在TechShop里对我说。去年八月,尼克整整两周都泡在这家 TechShop,调试下一个创业项目需要的机器人。 除了TechShop以外,美国还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创客空间(HackerSpace),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型TechShop,虽然加工设备没有那么新那么丰富,但这些机构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创客们的参与成本低不少。这些场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创客们互相交流学习的社区。 扎克参与创办的MakerBot也诞生于这样的环境。2007 年,他偶然接触到 RepPap开源3D打印项目,并深深为之着迷。不久扎克便和布里·佩蒂斯(Bre Pettis)、《纽约时报》科技记者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等九位同好凑钱在纽约布鲁克林创办了NYCResistor创客空间。正是在NYCResistor,扎克和布里积攒了3D打印机的设计生产经验,并最终结识了同样对 RepRap 3D打印机感兴趣的亚当·迈耶(Adam Mayer)。三人最终决定辞去工作创办 MakerBot。 “我2010年来到MakerBot,当时大概三十多人,只有两个电子工程师。其他人都是在创客空间交流、按需求自学电子和硬件加工知识。”MakerBot第三位电子工程师马特·麦茨(Matt Mets)回忆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创客运动、没有RepRap开源项目以及NYCResistor创客空间提供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这家公司还会不会存在。 除了完整的线下社区外,创客们可以通过Make Media旗下的杂志和在线博客获取信息、可以去Reddit网站或者各大城市都有的创客聚会讨论自己的想法。麻省理工学院更是早在上世纪末就开设一门名为“如何创造(几乎)任何东西”的课程,教授非机械专业的学生使用用工业设备实现自己的点子。 所有这些,在深圳乃至中国都还没有或者刚刚起步。2011年8月柴火创客空间(www.chaihuo.org)在深圳正式开张。很长一段时间,算上工作人员,柴火每期活动参与的人数都不够十人。柴火是中国第三家创客空间,规模仅次于上海的新车间。作为对比,收费昂贵的旧金山TechShop 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数十人忙个不停,面向群体更小众的旧金山硬件创业聚会每期也有百人规模。 “刚创办的时候,凑不够(五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之前一年完全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柴火创客空间的发起人在邮件里告诉我说。 创办柴火的想法源自对美国创客土壤的羡慕。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再加上中文媒体对美国硬件创业风潮和3D打印崛起的报道,柴火已经不太担心活动没人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已经有五十人。 和依靠老工厂、大学实验室捐助起步的匹兹堡、底特律创客空间不同,柴火一直没能从深圳当地企业得到过什么帮助,一年三四十万人民币的开支基本来自 Seeed Studio。 潘昊在四年前创办了针对海外市场的开源硬件销售、设计公司Seeed Studio(www.seeedstudio.com)。这家公司在美国创客社区颇受欢迎,也是柴火的主要资金来源。 “深圳不仅有高密度的供应链和生产,蕴藏的生产经验也同样丰富。交流和实践社区可能是这里唯一欠缺的地方。”这是扎克对深圳的评价。深圳离硬件创业天堂的距离,大概就要看中国的创客社区什么时候能补齐交流和实践这两块短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