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模板 -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模板

最模板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故事 >

UC优视俞永福:创业永远没有安全地带

时间:2014-09-09 00:08来源: 作者: 点击:
创立于2004年的UC优视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手机浏览器用户最多的企业。季度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月活跃用户突破2亿。 但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如何把海量用户转化为收入?移动浏览

创立于2004年的UC优视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手机浏览器用户最多的企业。季度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月活跃用户突破2亿。

但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如何把海量用户转化为收入?移动浏览器的商业模式与电脑浏览器到底有什么不同?快速成长的企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处于动荡的初期,UC优视如何能在巨浪中保持不翻船?记者就这些问题对话UC优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永福。

创业永远没有安全地带

做企业不是追求平衡,而必须追求特性。特性就是要借着你的基因去建立,哪里是长项就一定要变得更长,而不是补短板。补短板的结果可能会变成一个平庸的公司,跟别人没有区别。UC的长板就是产品。

记者:很多同行对UC充满敬意,但同时也对UC今年的形势感到担心:一是腾讯这样的大企业正在全力开拓手机浏览器市场,UC会不会被挤垮?二是手机浏览器与电脑浏览器完全不同,你们能不能在商业模式上找到方向?

俞永福:确实很多朋友都跟我交流过这样的担心,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觉得创业这件事首先就没有完全安全的。这些年在我们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有朋友在担心我们的生死问题。比如2007年,我们在JAVA上做得不错,但当时塞班系统起来了,朋友就开始担心我们。后来我们的塞班系统也做起来了,但随后安卓、IOS出现了。就现在而言,现在我们的安卓系统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但大家又开始担心APP客户端流行起来了,会不会没有人用浏览器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技术平台的变迁是永远会存在的,90%以上的企业都没有走过来。对于UC而言,没有到岸上之前,最后一米都有可能淹死。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核心是两条:一是你有没有跨越基础平台发展的能力,二是你有没有跨越平台的志向。我们前几次都跨过来了,我相信下一步也能跨过去。

记者:除了跨平台的能力,是否更大的竞争危险来自腾讯那样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米聊虽然切入市场早,但去年腾讯的微信快速抢了其他企业的市场,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手机通信工具。

俞永福: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腾讯、360还是UC,最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被人看好的,所以也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巨大的竞争压力。创业企业就像一个孩子,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走、才能跑。企业如果没有这个时间和空间,就会迅速夭折。在2009年6月份之前,没有人认为移动浏览器是有价值的。但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很多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掘金。而在这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四五年的成长时间,有了长时间的沉淀,竞争对手已经很难把我们一棍闷死。

基于这个心得,对创业者我有两点提醒:一是一定不能去抓眼前人人都看得到的机会,而是要看三四年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机会。大家现在都看得到的机会,大企业一出手你就没机会了。只有耐得住寂寞,避开大企业的视野,才有可能做好铺垫和培育的过程。二是在最初的三四年中,不要暴露在阳光下,不要到处做宣传,要低调,不要让别的企业盯上你。

记者:从你创业到现在,你总是在有意打造一个技术型公司的形象。2011年11月,你们就封杀、排他等问题拷问互联网巨头腾讯,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抛开这件事的是非,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有时是不择手段的。你有没有考虑改变自己带队伍的风格?

俞永福:与腾讯的矛盾爆发是对我内心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不停地思考,要不要坚持自己创业时的型格。如创业者都把公司看做自己的孩子,我以前一直希望UC这个孩子是一个谦谦君子,不要整天喊打喊杀的。父亲很早跟我讲过:吃亏就是占便宜。在竞争中,我们能够保证自己的型格,但我不能保证别人的型格。我可以保证自己在阳光下,但不能保证别人在阳光下,这是一件很被动的事。我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型格。有人扔鞋,只要不被砸死,我们就还要在阳光下走下去。

同时,我们思考如何应对这种行业竞争现状。两种情况:一种如果是我们被故意抹黑,我们就必须要站出来澄清。这个年代完全沉默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我们真的有问题,也绝不能掩盖。互联网应用经常会有漏洞,连微软(微博)、GOOGLE都会有漏洞,他们也不断地打补丁。但在中国,这经常被当做攻击对手的手段,所以在中国的大环境里大家都不敢承认自己有问题。我觉得应该把这件事正常化,有问题就承认。

记者:UC有80%的员工都是开发人员,你也一直力图打造技术公司的形象。互联网更多的创新是来自商业模式的创新。你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单纯了?

俞永福:过去十年的互联网比的是方向感,比的是勇气。以小米加步枪的实力,只要方向对了也能取得一方天下。但从现在往后看十年,这个行业已经走向成熟,可以说已经进入军事现代化的竞争,小米加步枪已经没有打赢的机会了。未来所有公司拼的都是技术,比如电商企业,表面看是电子商务,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是不可能胜出的。

做企业不是追求平衡,而必须追求特性。特性就是要凭借着你的基因建立的,哪里是长项就一定要让长项变得更长,而不是去补短板。补短板的结果可能会变成一个平庸的公司,跟别人没有区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市场上,有特性的公司才有价值。UC的长板就是产品,营销是我们的短板,因此我们不会增加很多人去做用户营销。

中型企业管理秘籍:快,变化,拼业绩

移动互联网产业变化太快,不确定要素太多,比如操作系统、终端商、运营商、政策等等,都会对我们有影响。我的思考是,移动互联网不仅是比谁走得快,而且是谁走得远。“快”只是一个维度,要在走得远的前提下走得快。

记者:互联网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产业,移动互联网变化更加快。我看到你们公司的墙上贴了很多画:“快,变化,业绩。”这个“快”字是不是为了应对产业的快速变化?你们又如何做到“快”?

俞永福:“快”是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外部。移动互联网产业变化太快,不确定要素太多,比如操作系统、终端商、运营商、政策等等,都会对我们有影响。我的思考是,移动互联网不仅是比谁走得快,而且是谁走得远。“快”只是一个维度,要在走得远的前提下走得快。二是来自内部。UC已经超过1000人,发展成为一个中型企业,必然不如小公司那么“快”,那么灵活。

记者:那么“变化”是为了应对这种“快”?

俞永福:对。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我们每个季度、每个业务线都必须要做一次“减法”。原来做十件事减成做三件事,自然就会快起来。但事实上做减法很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对市场预判能力的考验;二是队伍成长起来有惯性,这一定程度上是个感情问题——员工兢兢业业做了很久,突然要“STOP”,员工往往难以接受;第三是减法之后要重新整合资源,能不能迅速转化合力爆发也是关键。

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人力资源政策走精英化路线。一个企业快不起来无非就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上懒惰,这个问题目前在UC还不存在;二是资源保障不够,我们在做减法之后,资源问题也就解决了;那就剩下第三个问题——能力问题。能力问题靠什么解决?主要靠腰部,也就是公司的中层干部。我们去年下半年开始走精化路线,全公司都要精英化。站在我这个CEO的角度,就是针对“腰部”的长短板进行调整和补充,让公司的“腰”部更有力量。

记者:还有一个词是“拼业绩”。你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是不是到了“收粮食”的阶段了?

俞永福:我们对业绩考察并不单指财务业绩,而是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用户发展的数量,第二个是各个部门的发展目标,包括合作伙伴数量、市场推广情况、财务数字等等。

创业公司的早期,一定是全公司有统一的目标,团队也都是自我驱动的。但公司大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拆解目标,而且业绩必须要进行细化。这个阶段要反过来避免大锅饭,避免员工不知道该往哪里发力现象。创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锻炼队伍“指哪打哪”的能力,这是我从联想身上深刻体会到的。因为定了目标,一开始可能会脱靶,要锻炼队伍从脱靶到五环、八环、十环。绝对不能没有靶子,否则队伍永远没有打靶的能力。

记者:公司规模刚刚超过1000人,你就马上调整带队伍的策略,就开始应对中型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紧迫感?

俞永福:我最敬佩的人是柳总(),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非常经典,让人越嚼越有味道。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有了思考的维度。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三要素的内涵都不一样。

以前我在联想投资工作的时候,看过太多企业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我也因此深刻理解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9年时间是不可能有大成的:第一个3年是活下来的问题,第二个3年是发展壮大,第三个3年才有可能取得辉煌。中国取得大成就的企业,哪一个不是经过八九年的磨炼才成熟?人要是有这样的心里预期,创业就不会急躁。UC现在的管理团队都跟我年龄相仿,三十多岁,基本上都是心智比较成熟,有长远的心态。

海、陆、空结合进军国际市场

互联网产品与传统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价格。传统产品一定要考虑定价策略,互联网产品不需要定价,只要考虑如何找到用户去验证产品。

记者: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国际化一直是最大的困境。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很难走出国门。你们去年成功落地印度,今年开始美国市场。你们如何对待国际化的问题?

:两年多以前我们决定走国际化道路的时候,也不是草率行动,我们先组建了一支有经验的团队,这个团队里多数人之前有在华为(微博)、中兴的工作经验,有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此后,我们的团队还做了非常细致的市场调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走华为路线,先打发展中市场,后攻发达市场;二是要纵向国际化,而不是平行国际化,深入的本地化,一个一个地攻破重点市场,而不能同时推进;三是海、陆、空结合进军国际市场。

记者:如何理解你的海、陆、空?

: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全球化要有顺序的三步走:空军、陆军、海军。第一阶段是空军。就是把产品空投到该地区,产品在市场上验证,在当地形成口碑相传。如果用户没有达到1000万,根本不用急着到当地去投资,不必建办事处、分公司,也不能急于推动商业化。第二阶段是陆军。当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形成了不错的口碑,就可以开始在当地建立平台、长期经营。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要成为一个本地化的公司,你才有可能在本地区长期赢得市场。而且,这需要有耐心。我们对印度市场做好准备再培育3~5年。还有一个是海军。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有一个天然优势:全世界70%的手机是在中国制造。海军的内涵就是把产品通过合作伙伴直接装到手机里去,然后通过运输漂洋过海到达全球各地。

记者:产品怎么能“空投”过去呢?空军阶段要注意把握哪些要点?

俞永福:互联网产品与传统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价格。传统产品一定要考虑定价策略,互联网产品不需要定价,只要考虑如何找到用户去验证产品。这个阶段也不需要考虑全覆盖,知道当地用户一般都在哪下载软件,把软件放到那里就行了。要关注两个核心指标:一是留存度,二是活跃度。空军阶段也需要对用户进行研究,对产品做一些本地化的改进,这要靠“飞”。在本地不用放人,但总部的员工需要定期出差,去拜访客户、做市场调研。

记者:陆军阶段的关键点是什么?

俞永福:这个阶段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本土化的人才,要有50%以上的本地人才,这一点华为做得相当好,华为在印尼有1700人,其中中国人只有300人,有1400人是印尼本土的。本地人不知道华为是本地公司还是中国公司。但这样的团队在管理上会有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做的就是要注意弱化自己,融入当地。第二要去做本地的合作、响应、支撑,陆军阶段要建立在当地的平台,与本地的合作伙伴广泛建立合作关系。

记者:华为虽然大量聘用本地人才,但管理团队一定是中国派过去的。

俞永福:对,中国企业走国际化路线,一定要多研究华为。我们的考虑就在本地市场形成一纵、一横。一纵就是专业线,专业线走垂直汇报体系,无论是中国员工还是本地员工,都直接汇报到总部对应的事业部。一横就是支撑管理平台,主要的管理者一般是总部派驻的。

俞永福简历

现任UC优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06年,加入UC优视创业团队,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整体运营。

2001年年初,作为创业员工加入联想投资,负责电信、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工作,历任投资经理、副总裁。

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并进入证券业。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