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喜欢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很适合技术高管这个职位;然而,骨子里奔涌的创业血液,又让潘今一不满足于此。 没多久,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科技创业方向,视频分析和检索。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能从海量的文字信息中快速筛选出符合目标的结果;那么如果有一个视频分析搜索软件,能够在大量视频片段中,迅速锁定符合要求的人和事件,提供实时报警和快速事后检索,用于视频监控和安防系统,市场应该不错。不过,因为和公司的合约没到期,潘今一无法马上辞职创业。这期间,他查询大量信息,发现国内果然没人涉足这一领域。“心里真是又痒又急,怎么没人做呢?”他说,这种“蠢蠢欲动”的心态,可能是创业者的一种特质。 2007年,潘今一“如愿以偿”,在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上海弘视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专门开发智能视频监控产品。公司在短短三年里发展迅速,产品已在核电工程等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 爱上海,更要给上海“挑刺” “做一个公司,成功一个公司”的潘今一,现在被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聘为科技创业导师,经常给科技型中小企业上课。 时间一久,大家都很喜欢这位常穿棉麻休闲衬衣的儒雅“前辈”,他不仅谈吐一流,给出的建议也非常中肯。比如,不少创业者常常为找不到VC()、上不了而苦恼。潘今一却从来不教他们如何融资,而是反问,“你能给客户有价值的产品吗?”他经常举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坚持不上市的例子,也常常告诫大家,风投来了压力也来,风投的短视会影响公司的战略布局……这些辩证而实用的观点,都是潘今一总结十年创业的经验之谈。 潘今一很喜欢给上海的年轻创业者答疑解惑,从中也看到了这座城市拥有成为创新创业高地的潜质。他一直坚信,上海总有一天会比硅谷更成功。抱着这份信心和愿景,他在自己开公司之余,还以投资人身份投资了几家上海的科技创业企业。和大多数投资者不一样,他并不要求公司短期内的盈利和回报率,反而更看重对方的计划表,看他们五年后、十年后想做成什么规模。所以,他的回报预期,一般都是以十年、十五年计,给“后辈”充分的锻炼和成长空间。 如何让一批批年轻创业家在上海冒得出,长得好?潘今一直言,在创业环境方面,上海距离他理想中的创业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最关键的是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够。在回国的近十年里,他眼看着许多和他一起回上海创业的朋友,后来相继前往其他省市。细究原因,原来那里的人才政策更优厚。他曾经试图挽留一个朋友,结果对方反问,这里除了央企和世界500强,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潘今一一时无从回答。 “我是地道的上海人,总希望上海发展得更好。上海有诸多优势,比如国际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国内其他地方几乎无处能比。但现在,上海的当务之急,是不能再错过下一个‘阿里巴巴’、下一个‘无锡尚德’了。”抱着这一想法,今年6月,潘今一联合沪上多位海归创业者,共同起草了一份针对上海人才流失问题的建议,直言上海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诸多薄弱环节和相对劣势。这份建议已引起本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近,本市新的人才发展纲要出台,潘今一隐隐觉得这是对上海创业者的一大利好消息,“如果政策能有效执行,我相信上海赶超硅谷,并非不可能!”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