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骤风急,胡万良饱蘸浓墨在宣纸上运笔如飞。时而勾勒,时而点皴,一副山雨欲来而青松独挺的水墨画在他笔下渐显轮廓。终了,他将笔重重一掷。 如同盛夏温州多变的天气一般波涛汹涌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在胡万良经商的20多年里,每当他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他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去画画,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许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当他放下毛笔的时候,他感觉思路无比清晰,世事竟然那样洞明。 当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胡万良在温州申请了几十亩土地,他感到这下子终于可以超越公司产能受限的瓶颈。然而两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因素的掣肘,胡万良的工厂一直不能投入正常生产,他不能不感到心急如焚。 然而当他画完那幅和自己的心情暗暗呼应的画时,他感到自己不应该再在温州为了土地而纠缠不休。于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白天里想过无数次的规划——走出去,到上海去! 画匠打造的企业 现在的胡万良不能不感谢自己当年做出挺进上海的决定,因为这个计划的执行,胡万良的鸿宝集团在上海拥有了4块生产基地,加上之前在温州建立的3块老基地,鸿宝集团由此能够在电源领域实现300多个品种、几千种规格的大集合。从而坐上中国电源领域的前五把交椅之一。 但是现在身家十几亿元的胡万良在20年前只是一个粗通销售的画匠。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敏锐,温州人会对所有能赚钱的事情感兴趣。甚至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也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我是从12岁开始学画画的。”胡万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但是当年学画画的胡万良却并非出自兴趣。“那时候,在温州有很多人学习木匠、鞋匠、泥水工等手艺,学习工艺美术的人却如同凤毛麟角一般”。胡万良如是说。 当年他的父母看到沿海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在国外很受欢迎时,就希望胡万良以后成为一个很出色的美术工匠。然而事情的变化往往不可预知,胡万良在一步步地接近艺术的道路上对画画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情感。日后,胡万良曾拜很多中国的顶级画家为师,即使是在公司事务最为忙碌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画画。 但是,这份情感可能在日后让他备受挣扎。当电器制造和销售的风潮席卷温州柳市的时候,胡万良隐隐地意识到工艺美术的路子可能不会让他在未来积累更多的财富。看着同龄人纷纷走出温州去做“跨越千山万水”的销售人员,20刚出头的胡万良内心也许萌动着难以按捺的情绪。于是他选择从简单的销售人员做起。 画画毕竟是一件向内心进行诉求的事情,而经商则需要更敏锐的嗅觉和更练达的人脉。加入了柳市销售大军的胡万良需要在摔倒中学习。10年以后,做学问的人将柳市创业者的精神概括为“四千精神”。但是这种书面的总结也许永远无法触及像胡万良这样的商人最核心的情绪感受,毕竟只有经历过在火车上打地铺、在“白眼”里坚持的人才最能理解创业初期的艰辛。 “我从来没有害怕吃苦,直到现在我对我的孩子也奉行吃苦教育。”胡万良如是说。尽管做销售很多年,但是让胡万良真正和电源行业结缘并走向事业起点的却是一个北京客户不经意间的建议。 当年的中科院是胡万良的客户之一,在吃饭的时候,朋友向胡万良诉苦:中科院有一些很好的项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却找不到能够将这种技术变成商品的合作伙伴。在如今的经济环境里,这样的事情多少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在当年国企们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完全解放的环境里,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而别人的苦恼恰恰成了胡万良的机会。 “你要是相信我的话,这个产品你也不要去找别人制造了,我来帮你实现它的市场化”。胡万良当即就拍着胸脯说,那时正是中国农业改革包产到户的1983年。尽管当时柳市的电器产业并不像现在这样人所周知,但是大大小小的制造厂已经像雨后春笋一般势不可挡。然而中科院方面还是抱有怀疑。因为这个被称为“自动交流稳压器”的产品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还是一项空白。这不是一个仅靠劳动密集和“跑断腿”的销售能力就能够做成功的产品。 胡万良的主要作品是中国水墨画,他对水墨画中的留白有自己的理解,留白实际上是一种借势。“你不需要像油画那样将所有的油彩都铺陈在画布上,当你的手中的颜料不充分的时候,借着空白照样能营造想要的意境。”胡万良当时认定自己必须要借中科院这个“势”。 为此他在1985年成立乐清振华稳压器厂(鸿宝集团的前身)的时候,不可回避地将自己的产品和生产线进行高端定位。“不然的话,按照小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无法承载中科院的技术的。”胡万良说道。为此他在人员选择和设备采购上投入了重金。中科院对胡万良的劲头大为感慨,派出了5位工程师对胡万良的企业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技术指导。 当胡万良的稳压器产品走向市场的时候,他感到之前的投入和努力物超所值。这个庞大的空白市场不断地爆发出惊人的消费能力。这个产品让胡万良的企业受益了很多年,一直到现在,稳压器还是鸿宝电气产品结构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胡万良已经将鸿宝稳压器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而因为在稳压器领域的率先试水,胡万良一直是柳市其他电源企业“山寨”的对象。“我上马什么产品,他们就上马什么,尽管他们的规模加起来还没有我的一半大”!胡万良笑着说。 让胡万良坚定高端生产念头的竟然是一位叫做松永的日本老人。1996年,时任日本松永株式会社社长,并且年过8旬的松永找到了胡万良,成立于1952年的松永株式会社是日本著名的电源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松永检测、研究过胡万良的产品,考察过胡万良的生产车间。从而主动提出要胡万良对松永株式会社的节能型稳压器进行OEM.据业内人士透露,在1996年,被外企主动找上门来要求OEM的柳市企业并不是很多。 尽管这桩合作因为松永去世后公司的经营断代问题而终结,但是胡万良却由此看到了世界级电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结构。他逐渐明白单靠稳压器想要在电源市场独占鳌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产品种类非常丰富的行业,由于应用领域极为广阔,对于产品的规格也有着数以千计的要求。接下来的几年里,胡万良将主要的精力投注在产品种类的拓展之上,他曾经自行研制过UPS不间断电源,也曾收购了一家橡胶厂并将其改造为蓄电池极板生产基地。但是电源制造和柳市盛行的低压电器制造是两种完全不同路数。 “低压电器的制胜在于模具和配件,也就是硬件,而电源领域的制胜却在于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胡万良总结道。这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特点逼着胡万良不断地加大技术研发力量。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柳市几十家电源制造企业之中,鸿宝的科研投入是最高的。“有些电源产品最麻烦的是应用软件,好多公司做一年都做不出一套软件来”。该业内人士补充道。 尽管鸿宝在去年实现了8亿元的销售收入,但是胡万良却认为自己的利润率并不高。他觉得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微利的行业,制约鸿宝盈利的关键在于制造规模的提升。因为胡万良在近300多个品种的开发和软件研究上投注了较大的资金,而这种成果需要更充足的产能才能变成市场上的真金白银。 然而从新世纪开始,柳市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于是才有了本文开头胡万良决定挺进上海的一幕。尽管上海招商引资的力度一直较大,胡万良的工厂建设也进展顺利。但是胡万良又一次发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这个发现,鸿宝已经将未来几年的战略重心放在由这个契机引发的市场之上。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