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带来了什么? 2004年,胡万良去德国参加汉诺威展览会,他留意到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变化。“在拥有11个展馆的汉诺威展览会上,有4个展馆都是有关电源的,而那年我发现了很多和太阳能相关的电源产品出现在展览会上。”胡万良如是说。 从德国回来之后,胡万良便放下手头的事情,躲到雁荡山中写生去了。据接近他人士说,胡万良每年都会去雁荡山写生。也许是在面临公司重大战略抉择的时候,胡万良需要用自己的爱好来营造平静思考的氛围,也许是只有通过美术创造,胡万良才能找到新的灵感。 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发电设备是享受政府补贴的,其补贴的比率为一比四。美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文件规定。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发达国家,只要上马太阳能发电业务就能够立刻实现盈利。因此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市场显得非常火爆。 胡万良很想从欧美的太阳能市场上分一杯羹。但他不想去做太阳能的发电设备,因为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外的很多企业早已经先行一步,美国的first solar,中国的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企业都是他无法超越的对象。胡万良准备独辟蹊径。太阳能发电中有一个和电源行业关系密切的部件,由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直流电必须通过交流逆变器才能转变为可以并网使用的交流电。尽管盯上了目标,但技术依然是胡万良很头疼的问题。 他再一次想到借势,一家日本的研究机构myway像当年中科院帮助胡万良一样给了他技术上的支持,这家由东京大学的专家们组成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有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不仅在太阳能逆变器方面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其研究层面甚至扩展到电动汽车领域。 “日本的发展较早,且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但是由于日本制造业人力成本很高,当时该公司意图将自己的技术向中国转让。”胡万良如是说。他和该日本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利润分享机制。并越来越坚定自己对于新能源的理解——这必将是未来的趋势。然而在2004年,中国的新能源发展甚至连纸面的战略都没有。 胡万良不仅从myway拿到了太阳能交流逆变器的核心控制技术,他在2005年甚至和该公司合作生产了一辆电动汽车。也许胡万良就像当年不可控制地爱上画画一样,当他一脚踏进新能源领域的时候,这里的所有细节都让他痴迷。 但是胡万良却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和冷静。“太阳能交流逆变器在国外必然是有很大市场的,我可以借着日本的技术和中国的制造优势创造很高的性价比。但是电动汽车却是一个看不太清楚的局,所有的国家都在提倡电动汽车,但是这个市场就如同襁褓中的婴儿一般,要想让他站起来,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恐怕是不行的。”胡万良如此总结自己对新能源的理解。 实际上,在4年之后的今天,胡万良在太阳能交流逆变器上斩获颇丰。他建于上海的制造基地主要生产科技含量高的电源产品,而温州的基地则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到国外的太阳能交流逆变器占到了上海公司产值的很大比例。形成反差的是,胡万良制造了一台颇具英伦风格的电动汽车,只是将其放在公司展厅里当做形象代言。“看不清楚的市场,我是不会贸然跟风的。”胡万良补充道。 尽管胡万良的太阳能交流逆变器在美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不仅应用在发电场,还应用在像微软、google等一些提倡绿色环保,并使用太阳能发电供给自己使用的大公司。美国市场消费了鸿宝集团将近80%的太阳能逆变器。但是胡万良已经不再依赖myway的技术。 他觉得技术改造就如同画画一般,没有哪一个画家生来就有独特风格,只有在不断地临摹、领会的过程中实现顿悟,从而自成体系。2005年,胡万良便着手对myway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为此鸿宝已经拥有了7项发明专利。“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如今在国内电源企业中,太阳能交流逆变器我做的是最好的。”胡万良为自己的发展思路感到骄傲。 假如让胡万良在画画和做企业之间二选一的话,他会告诉你,这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但是也许当企业已经取得足够成功时,他会觉得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赚钱。 每天早上7点钟,胡万良便会按时起床,到公司处理各种事务,而到晚上9点钟,他会关掉手机,走进画室去过另一种生活。这几乎已经成了胡万良雷打不动的习惯。也许做企业的风雨几十年让他也感到有些疲倦。“我很想物色一位接班人,然后我就专心地画画去了。”这位曾在各大城市的美术馆办过很多次个人展览的企业家喃喃自语道。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