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新稳坐行业不变的头把交椅,是以技术的万变为基础的。 从校办工厂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兵时代起,他就开始跟技术打交道。那时候厂里没有技术员,都是从各地的研究所拿产品设计来做。他是一直跑研究所的那个:跟进人家的课题,与人家签约,拿到图纸回来生产。这种经历让赵汉新学到了很多,也让技术的重要性如血液般渗透到了他的身体里,让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这克服了工厂开发产品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的缺陷,还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力。 这几年,他还迷上了跟国际巨头合伙开发产品。去年新宏泰跟西门子合作研发了7种产品,600万的研发费用,西门子承担300万,拥有产品的营销权,新宏泰拥有生产权和权。西门子本想600万把生产权、专利权全部买断,被赵汉新一口拒绝:不让,一人一半。 这种底气来自实力:2008年2.7个亿的销售额,60%用于国际品牌。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在他这里是绝不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些产品,只有(我们)一家工厂能做。”他得意地说。 此时到来的经济危机,淘汰了许多原来在这个行业中浑水摸鱼的小企业,这对赵汉新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他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大浪,才能让自己产品这样的金子在沙砾中越淘越亮,越来越突出。 赵汉新说,这个行业里舍得往新产品新项目上一投几千万的人是不多的。他舍得。2008年,新宏泰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是2500万;今年,这个数字不会少于2300万。 之所以舍得,是因为尝到了投入的甜头。2007年,新宏泰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70%以上。2008年,他与国际品牌联合研发产品带来的订单,是5000万。2009年,虽然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新宏泰前两个月的销售额同比去年下降了5%。但赵汉新强调,如果没有新技术支撑,整体下滑将远远不止这个数。原来电器配件行业的国家标准,都由相关研究所制定。现在国家开始把一部分产品的行业标准放给有能力的企业牵头制定。产品原材料——工程塑料的行业标准就由新宏泰负责制定。赵汉新是起草人之一。 去年第四季度,虽然公司的日本订单受到了影响,但来自欧美的大客户订单却几乎没有变化。在赵汉新看来,原来在本国内进行采购的一些欧美企业,因为国内的一些小供应商了,所以转向中国采购。中国劳动力的廉价在这个时候给他添了一把柴。 就在前不久,赵汉新还抄了一把人才的底:趁着现在人才“物美价廉”,他一口气在全国招聘了四五十个,准备补充在工厂的工艺研究、质量管理、生产管理、采购、营销等各个流程。他喜欢外地的大学生,他们在这里待得住。在他看来,本地一些孩子家庭条件好,大学毕业后不愿回来,还吃不了苦。而他30多年一直在做的,恰是“很辛苦的”制造业。 劳动力可以廉价,技术决不能廉价。赵汉新一直瞄准的是国际精品市场,所以在技术上决不含糊,但你要想跟他讨价还价,再大牌也不行。新宏泰出口的产品,一般汇率、原材料价格带来的成本变化,都由买方负担。出口退税变化,则不会计入成本。 赵汉新从来不打价格战,强硬的价格反过来成了他的商标。他强调自己的企业跟那些国营的、上市的公司不一样。“没有利润的东西是肯定不会做的。” 技术就是生产力,这句被念叨得有些俗套的老话,被赵汉新多少年持之以恒的遵循演绎成了抗击经济严冬的王道,在这个经济形势仍不见底的初春越发显得意味深长。 赵汉新是个对牛市熊市都不感冒的人。他反对企业上市,1997年企业改制后,一直到2008年,新宏泰的股东都只有他一个人。一股独大,在他看来,恰是这些年经过考验的、也被业内广泛认可的“最健康的股权结构”,也是新宏泰得以顺利发展扩张的原因之一。无锡市的领导曾经找到他,希望新宏泰能上市,甚至找来了中介机构一同游说,但赵汉新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不会考虑上市。” 他的理由是:企业一旦有几位或多位股东,大家往往就会只看中既得利益,惦记着分钱,而不会像他这样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新项目中去。 他最常举的例子,是他认为的行业内除了新宏泰之外的另一家“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常熟开关厂。这家老牌的国有企业,改制后由于股东的利益纷争,罢工、上访事件屡屡发生。“如果那样,企业怎么发展?”他说。 但他也尝试着对企业的股权结构做一些调整,以更有利于调动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积极性。2008年10月份,赵汉新组建了新公司,自己持股90%,其他10%给了三位高管。他甚至考虑将来把大股东的地位让出来,把企业交给有能力的人去,他自己只保留少量股份。“没必要让自己那么累。”这是他儿子常说的一句话。现在,他已经逐渐认同了。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