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社会需要更多的去创造就业岗位。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共识: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了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开始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兼秘书长陈广庆先生在演讲中首先把我国的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作了比较。他说,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教育集中在学位教育和之后的求职道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缺乏普及性、灵活性、多样性。 他建议,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再逐步普及到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构建包括法制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多形式、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整合社会上的一切,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由只重视大学生等“精英群体”,转变为也关注失地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实现由传统的制式教育、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的大众式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 论坛执行副主席李家华认同陈广庆的观点。他说,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这和欧家差距比较大。创业的成功率也比较低,大学评奖当中每年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虽然获奖了,但是能够成功的却很少。 他强调,要建立起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这个教育培养体系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改革,体现真正为市场服务、为创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是现在以教为本,培养的学生不能创业、不能就业。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创业型人才分布在各个层面,既有高端人才也有技术人才,还有普通劳动力。 他列举了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创业方面很有意思的案例。 有一个女孩子叫吴波,职业学校毕业,学旅游专业,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没人要,什么原因呢?因为个子太矮。吴波有一个偏好,特别喜欢花。一次她到南通旅游,看到韩国人做的贺卡非常好,但是她觉得她又有很多新的想法,于是,就在郊区租了一个房子,在花草树林中捡到一些花蕊和一些树叶,做起了贺卡。她60元起家,通过半年时间产值已经到30万元,而且解决了10多个人的就业问题。“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他又举一例:江苏的海盐县,出国打工的农民3500人,这些农民在海外打工后增长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技能,回来后引领创业,使打工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让人叹息的是,今天还有许多留学人员,回国后找不到工作称之为“海带”,有消息说,这20多万海归人员还在找工作。“与他们相比,我们看到这些海归农民是没有人管他们工作的,他们在创业经济当中发挥了作用。” 再看江西一个偏远的广丰县,这个县出去36万人打工,就是将这36万个在外打工的农民挣的钱往回招,现在招回来的人办了20个企业,投资4000多亿,把打工者变成了创业者。 吴江说,这几个例子都可以说明创业型人才确实是在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都可以发挥作用。由此也联想到今天的大学生。《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成就了一批企业家,也成就了文化创意,这些都是在创意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批创业经济。 加州伯克利大学创业与技术中心的研究员辛西娅戴女士,在论坛上以伯克利大学为例向大家展示了美国的创业教育,给了大家很好的启迪。 伯克利大学在世界上是最具创新和创造力著称的学校。辛西娅戴女士在伯克利大学工程技术本科毕业,然后又学习了管理硕士,现在学校工作。除了在学校教书之外,她还有自己的工作,通常是给硅谷的企业做咨询或者是在硅谷的企业里面直接做一些业务。 辛西娅戴介绍说,伯克利大学做的许多项目,是加州硅谷里的企业资助的,她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实际上是由硅谷的工程师们资助的。 这个项目是和学校的其他院校共同的一个项目,有法学院、经济学院一起来帮助她做。 她告诉大家,通常她在做项目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会与私营的非公立的企业紧密地合作,因为这些企业也都是学生毕业后会直接去求职的地方。她合作的对象包括律师事务所、还有会计事务所。在做项目过程中,企业的要给学生上课,还有一些著名的律师也要给学生讲课。 此外,伯克利大学有全球企业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相当于一个孵化器,上这个课程的学生,学校要求他们自己设计一个项目,同时也要求他们做一个相关的研究。她特别介绍道,学生们做的最后一个项目人员组成来自多家单位,通常是有学生和著名的企业家再加上教授课程的老师,还加上来自于其他学院的教授,形成研讨团队。整个项目主要由课程、实验以及研讨三个元素组成。这种研讨的涉及面特别广,如污染问题,失业问题,还有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设计这样一个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让伯克利的学生,尤其是让工科学生对实际领域有所了解。这种了解包括如何解决问题,要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界定问题,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要教授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实现他们对社会的一个责任。如关于净化水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不是说你把水净化了就完了,跟它相关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通常在这个课程里面还会教授学生如何把你的新产品转化为商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你有了这样的一个技术,或者说有了这样一个产品如何把它量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找资金,如何组建自己的团队,如何把这样的企业建立起来,或者说把生意做起来。 另外,学校的课程还涉及如何跟政府要员合作,包括如何跟商务部或者是商业局,还有地方的工商局等机构打交道。学校还会教学生如何跟各方面的人进行合作,形成一种全球化观念,甚至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团队。课程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非美国的环境里面,如果碰到问题的话你如何去想,或者在那样一个环境里面你如何去应对。她举例说,学校开展一种“印度午餐”课程,在这个午餐里面把学生放在印度的环境里,让他们自己想如果在印度这个环境里进行创业的话应该怎么去做。 除了课程里面包含的这些内容之外,还有一项是课程之外常做的事情,也就是活动。学校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自己愿意做的项目,而且是真正地去做它,比如说开发一个太阳能汽车。美国也有这样的项目,对学生的这种创业项目进行评奖,获奖的团队就可以有这个奖金,所以对学生还蛮有吸引力,他们还是很踊跃参与这种项目的,这种项目除了自己做之外,还会牵扯到很多的合作组织。 接下来辛西娅戴介绍了他们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她说,这个电动汽车方面的一个项目让人很兴奋。由于原油的紧缺所以电动能源来驱动汽车的技术广受关注,他们这个项目是建立一个像加油站一样,建立一个充电站,让人们有规律的都能够去充电来驱动自己的汽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去做很多的事情,比如说如何去设计这样一个工程,把这个系统怎么设计出来,在设计出来之后做一个就业分析,也就是这样一个系统能够创造出多少的创业机会,还要做一个经济的分析,如果这个系统运行的话,它从经济方面有什么样的好处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不足,从能源的角度分析它对能源的消耗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锻炼。 最后,辛西娅戴讲到伯克利大学工程学院的院训:培养企业领袖,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她说,学院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时,也要求他们要有科学的精神,并不是为了技术而去创造技术,一定要根据科学的原理,根据真实社会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还有就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学校要通过教会他们要有愿景,要有勇于承担风险等,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这种领导力。 对于辛西娅戴的演讲,李家华认为很值得我国借鉴。他说,我国创业教育很大的瓶颈是师资和方法,通过伯克利大学的做法,我们知道了现在需要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人来从事创业教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