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一次接受VCPHP的采访时说,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凡是他只看重模式忽略了人的项目,大多都失败了,反而是那些因为喜欢这个人而投的项目成功了大半。 “尤其是早期的投资,就是投人。”不知道这个规律对于投资者,尤其是早期的投资有多少的普世价值,但至少说明了一点——人是创业的起点。作为《VCPHP》旗下的科技博客,《快鲤鱼》聚焦创业圈,除了报道国内外的创业项目,也报道创业者,推出《逆袭屌丝》栏目。不是那些已然功成名就的创业者,而是那些还在路上或者即将走上创业道路的人。 这些人就像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他们没有深厚的背景,或者太多的资源,甚至有很多人没有洋气十足的学历,但他们有对行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有过往的经验。当然,这个板块不是要写创业者的苦难故事,不是要讲成功学,也不是剖析创业者的个人心路历程,这个栏目要记录的是这些创业者的成长经历,或者是在创造、疑问、犯错、重建中的事实和因果。 当我提出要把小林作为“逆袭屌丝”版块的报道人物,并随口说了句,“他好像刚刚去迪拜旅游了”时,我的几位同事几乎同时拍着桌子羡慕嫉妒恨地冲我喊出了一句咆哮体“这是屌丝吗?!!!”,不加掩饰地展示了我们的屌丝本色。嗯哼,屌丝是一种心态,谁说创业者不能去迪拜? 小林全名林兴陆,小林是他的网名,在他成为瀛海威的用户开始上网时,用的就是这个名字。他80年生,初一辍学,没有去买假文凭,也没去读技工学校,用一台 386自学编程,他踏入互联网行业的第一家公司是瀛海威,这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当年在中关村树立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一千五百米”,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林兴陆17岁时成为瀛海威的“少年网管”,后来他的工作经历中,几乎包含了中国互联网早期进程中的几个重要公司,现在专注在移动教育领域创业。 北京信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林兴陆 信恩科技专注移动教育领域,团队的品牌叫MobEdu。 1997年,17岁加盟瀛海威 1999年,加盟润迅集团 2001年,加盟恒基伟业 2003年,创建数码腾峰 2004年,加盟265任CTO 2007年,创办品信伟业做个人门户 并于2000年参与发起IT写作社区DoNews.COM。 小林跟我们分享了他在瀛海威、265,以及与刘韧、等的合作经历。自述如下: 一台电脑引发的连锁反应 其实我在成为瀛海威之前是他们的用户。1996年底,瀛海威时空在全国八个城市开通,就开在赛格电子市场对面。我那时的愿望是做求伯君一样的电脑程序员,正在自学电脑,经常就泡在这两个地方,问各种问题,跟那里的人都混得很熟。后来我注册瀛海威,因为没到法定年龄,他们还给我开了绿灯,我成了瀛海威年龄最小的注册用户。 瀛海威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宋裔智就是在网上认识的。老宋经常在线上,我是个很活跃的用户,经常提各种问题,后来有些他们的技术人员都答不上来了,所以可能也引起了他的关注。跟他认识之后,我还常常把我做的软件传给他看。另外,还有一些网友也是那时认识的,像1995年时的软件红人杜红超,我就是从他的网站上结识了刘韧,后来三个人一起发起DoNews。 后来是老宋让我去的瀛海威,那年我17岁。那时我正跟着我爸做水电管理工,他不同意我去。这确实很戏剧,其实我能去瀛海威最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爸,因为我13岁辍学之后,就是他不顾我妈的反对咬牙给我买了台386电脑,我才开始自学的,这几乎就是我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点。但这次去瀛海威支持我的反而是我妈,她说“你应该在这方面发展,不要理你爸,去工作吧!”所以,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我人生的两个重大拐点就来自于此。 瀛海威各个分部的最高技术部门就是运行部,专门管理服务器。我后来对网管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就到处找学习资料研究服务器,还试着在家里用三台电脑布起小型局域网,再引上Internet。后来,公司真的批准我进入了运行部。我那时还发布了国内首个88x31大小的小型广告网,跟网盟类似的“星网情真LOGO互联”。 老宋那时对我也挺关注,不过也闹过误会。有一次总公司群发了一封邮件,我记得标题大意是“工作是为了公司吗?”里面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为简历”。这个人工作很出色特别努力,但在公司上市之后就会离开,开始一段新工作。因为他认为这个过程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为他的简历增色,可以帮助他一步步找到更好的机会,实现更大的价值。我当时看完很激动,觉得特别同意,就回了一封邮件,说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年轻拼出名,老来吃名声。我的意思是年轻时就要多拼搏。结果老宋看完,给我回了邮件狠狠教训了我一顿,说我不能把名利看得这么重,不能浮躁。我当时很委屈,觉得受了这么大的误解,不想干了。但想想,走之前还是要把事干好,不然不更让人错看了吗。现在想想,那时我是发着倔做了件对的事,这就是职业精神。 在决定走之前我干得尤其认真,客户好评连连。我给老宋写了辞职邮件,老宋收到后特意给我打电话,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是为我好,让我留着他的那封邮件10年后再看。听了他的话,我哭了,那时才18岁嘛。那封邮件我真的一直保存着,都10多年了。我也一直挺尊重他。所以后来瀛海威走下坡路了,1999年3月,十几个管理层集体辞职,老宋到润迅集团筹备成立润迅互联网公司,他问我是否有意过去,我就一口答应了。 在我前面的工作经历中,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很看重别人对我的认可的,跟着人走。他们也确实给我很大的提携,引导我走进了不同的新阶段。 后来陈雪淘邀请我加盟声讯通,2001年他去恒基伟业,也带上了我,并极力推荐。当时恒基伟业是中国掌上电脑的领头羊,陈雪涛为我费尽口舌,让人家接受我这个低学历高薪水的人。但不久,我得到了总裁张征宇的认可,因为有些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确实能想到办法。 其实我也是在边做边学。就像在声讯通时,我负责短消息网关的项目设计开发,公司要求平台无关性且必须采用Java开发,没有Java开发经验的我,终于再一次的背上了沉重的压力负担。我利用在国庆节期间天天待在家里啃书,通过ICQ向互联网上的Java高手随时请教,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从瀛海威开始,我身边的同时年龄都比我大。在恒基伟业同样是这样的情况,老板于是给了我一项特权,虽然没有管理职位,但我不需要向我的顶头上司而是直接向老板汇报。2003年,老板让我到武汉拉一支队伍,去创建数码腾峰,担任技术部经理。那时,我开始独当一面成为了一名管理者。 我到武汉去之后,感觉特别不适应,武汉的环境相对北京太显闭塞,再加上恋爱的原因,我有了离开的想法想回北京创业。 这时到北京出差,那时265网站受到风险投资关注,即将拿到投资,决定在北京设立公司并邀请我加盟任CTO,我就去了 265。 我跟老蔡是由介绍认识的。2001年的时候,蔡文胜还专门从福建开着车到陆丰去看我,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总说“见面三分熟嘛”。后来老蔡因为抢注fm365的域名惹上麻烦,我给他介绍了刘韧。后来刘韧很多次跟我说,老蔡这个人很聪明,情商很高。 和刘韧结识是从杜洪超的hotsoft.com.cn网站上,这是国内最早的软件集散地。那时,我经常上这个网站看有没有新东西。有一次,我在这个网站上看到了《知识英雄·中关村的50个人》电子版,作者刘韧,看了看内容发现这正是我在没到北京之前每周必看的《中国计算机报》的人物素描,在上面,我发现了刘韧的个人主页以及ICQ号码,并因此结识了刘韧。 认识刘韧不久后,经常在ICQ上交流,并在业余时间帮他的个人网站liuren.com做一些开发。后来在我、刘韧和杜红超的聚会中,刘韧提出想做一个和圈子里的朋友以文会友的网站,杜红超这个策划出身的软件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并将网站名称初定名为"IT春秋"。 我答应业余时间帮刘韧做的"IT春秋",于2000年4月19日正式推出,并正名为"IT写作社区",刘韧开始四处通知朋友,在"IT写作社区"开设专栏。 刘韧、杜红超和我三个人,再一次的碰面,是在杜红超的晶合洪涛,讨论让更多人使用,并提倡自由平等,并让李戎帮忙注册了www.donews.com,意义是"做新闻的,新闻做的"。同样,杜红超不忘为"IT写作社区"想更多的点子,在线采访、稿来稿去、专题文章、"精辟、狗屁评分制"等。这一次,是由晶合公司的老板,在其附近的梦江南请的客。 创业的感性和理性 我第一次尝试创业是19岁,就是离开瀛海威的时候,我和几个深圳的网友,那时我们谈论,他们各出十来万,我出主意及技术,各自可以占多少股份。还写方案、计划、做分析,将来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投入多少,很快将可以回收多少,几年内将走入正轨,想得可美了,特别热血。结果很多实际问题没解决好,导致新公司还没成立就宣告失败了。 2004年我从武汉回到北京的时候,再一次筹备公司准备创业,但仅仅做了一个月时间。因为自己是做技术开发的,对做市场、业务不是很擅长,我就找了一个朋友合伙。虽然那时公司还没有成立,但我们已经有团队,并开发出产品了,第一个月有了近二十万的收入。这个合作伙伴做假账把这笔钱私吞了,还以他妻子的名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所以那时老蔡来找我加盟,我考虑到自己确实欠缺的一些商业经验、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到一个创业公司再历练下,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去了。老蔡当时的管理方式也很草根,非常江湖,这让我一开始有些不适应。这中间我也提出很多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2008 年我牵头独立出来做的P.cn是265在2005年起孵化的一个项目。265被google收购之后,我就把P.cn和队伍带出来独立做了。那时除了老蔡,还有我跟另外三位合伙人,我比这三位合伙人的股份要高一点,但我们四个人的话语权是一样的。很快这个项目做到了300万的用户,虽然这跟软件1000 万用户的安全线还有距离,不过发展势头很好。后来就有人要来投资这个项目,开始是IDG介绍了美国红杉,对方说投500万美金,老蔡觉得少了点,要 1000万,就没谈拢。最后是Google投了600万美金。其实P.cn是个技术见长的项目,那时我跟老蔡都非常看好个人网站,做了很大的技术创新。但 Google投这个项目看得根本不是这一点,而是流量,所以这个项目在Google里逐渐被边缘化了,再加上我们几个合伙人之间在合作上有些分歧, 2010年我就放弃了这个项目。 所以当时我就对跟朋友合作创业这事挺有感触的,可能在p.cn可能里面掺杂了朋友关系吧,理性和感性搅在一起,大家做朋友挺好的,合作起来有时就会彼此有怨言。这一点确实挺微妙的,处理起来需要一些分寸的拿捏和把握。就像我开始推广P.cn时,我那时还是挺内向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事,我想去找华军,但不好意思当面跟他谈,就在QQ上跟他说能不能帮忙推一推。结果他特别主动地提出在他们的装机必备里推荐,要知道装机必备是在华军软件园的每个页面都会出现的,这个多大的推广力度。所以这些事让我反思,朋友之间怎么互助、怎么合作,怎么厘清了规则的界限。 现在信恩科技算是我自己独立创业的第一个项目,专注移动教育类产品(编者按:信恩科技专注移动教育领域,团队的品牌叫MobEdu。MobEdu目前已经推出了10余款儿童教育应用,获得了累计100万的下载量,并且正在研发适合儿童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详见快鲤鱼报道)。其实我一直想做个教育类的项目,我第一份工作就是跟人编教育类软件,加上那时看比尔盖茨、乔布斯的书,觉得要影响到更多的人吧。另外有了女儿,我就更觉得做教育这事有意义。当然,除了这些情结之外,也要考虑可能性,iPad推出之后,我觉得移动教育领域的发展一定是个趋势。 不过,迎着趋势做事也需要时机,就像我之前的几份工作,像瀛海威、润迅其实都是很前瞻的公司,做了很多开创性和尝试性的工作,但教训就是先驱也最有可能成为先烈。所以我现在做移动教育类产品,时常要把自己往回拉一拉,眼光前瞻一点,行动务实一点。前年就看到美国除了那种可以在iPad上玩儿的玩具,我就觉得特别好,纯软件的销售往往很难,软硬件结合会更符合现在的消费特点。当时就马上托去美国的朋友给捎回来,然后研究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琢磨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可能。但我们目前还不会做这类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在美国也还没普及开来,在国内更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目前会跟线下的渠道合作推出一些产品,逐渐在这个行业里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