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新芽8月19日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黑色金光。文章认为,成功的企业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也大致会历经相似的发展陷阱。钱、人、市场,是三个对初创业者至关重要的要点,但后者往往没有把握经验。 以下是全文: 成功创业不易,企业成功渡过初创期就是一道门槛,需要勇气、技巧与机遇。创业者一肩担负起许多不为人知的重任,成功之前在漫长的时间隧道中艰难地行进…… 其实成功的企业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也大致会历经相似的发展陷阱。如下就是企业容易深陷而往往不能自拔的几大陷阱。 一、陷入“钱”坑 下过围棋的人非常清晰这一点,往往关键时刻,其实不在于棋子多少,而在于“眼”的真假,棋子之“眼”决定棋局的“气”。这里其实与企业初创时期极易于陷入“钱”坑很相似。创业者能否把钱用对地方,用在刀口上,就恍如为自己打造了口口“真眼”,从而盘活棋局。 钱永远是相对的。任何超出度的无序花费,持续下去,就将敲响企业死亡的钟声。 对于初创型企业,创业者一般通过自筹、吸收投资、产品实现商业兑现,进入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等三种方式获取初期启动资金。但是每种方法都对应一种陷阱误区。 1、自筹资金的陷阱。该募资方式不仅牵涉创业者大量时间精力,且往往严重不够花,严重阻碍跨越式发展,错失最佳时机。北京导视互动的总经理徐占基就对记者说过,很多创业的朋友,自己好不容易凑了几十上百万,忙了几个月,眼见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于是被迫频繁改变方向,最后企业寿终正寝,实是被自己折腾而死。 2、吸收投资的陷阱。吸引外部投资是一个捷径,但是创业初期融资的成本非常大,很容易引诱创业者走向误途。对外来投资产生依赖性,一旦折腾次数过多,势必失去主导权,至少严重影响发展的方向。更极端的例子是创业者可能在资本博弈中变成了打工者,甚至最终被迫含泪出走自己的企业。王志东含泪难舍新浪也许就是IT早期创业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悲剧英雄印象。“世界上最短命的门户网站”——龙讯网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当其高调由成都搬迁到北京中关村辉煌时代大厦时,前程似乎辉煌在现。谁也没有预料到,随后它的投资资金链一夕被割断,顷刻分崩离析,被迫宣布倒闭。还有国内网络招聘企业智联招聘令业界哗然的“邮件互开门”事件,就是对智联招聘增持至56.1%SEEK公司,施展对于智联财务和运营的控制影响。 国美董事长黄光裕与职业经理人陈晓的互相掐陷,曾经震惊国人。雷士照明施耐德与吴长江的内讧,貌似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经销商、供货商等站在吴长江一方,另一方是投资方基金合伙人、雷士照明现任董事长及施耐德代表。实质是一场创造者和资本相互争夺权益的斗争,也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博弈公开化。 3、发展与挣钱的陷阱。发展与挣钱有一个均衡点,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找准这一个点的,初创型企业尤其难找准。创业者一头扎下去以后,对于他们而言,活下去是第一选择。开始挣钱,往往是企业发展的信号,但是创业者不能过于急促,多快好省、一夜暴富不应当成为做企业的准则。这个陷阱往往在企业开始初步挣钱之后发生,很快企业就会竭泽而渔,自废武功枯死在刚刚抵达的成功起跑线上。晓军电脑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但是正在他们如火如荼地发展之时,为了保证自己销售持续低落的汉卡继续挣钱盈利,吴晓军搁置了自己刚写好的支持直接写屏的软汉字系统该。而且一搁置就是一年。后来紧急推出时,为时已晚。如日中天的晓军电脑节节失利,最终兵败滑铁卢。 二、严重“人”荒 最严重的“人”荒,不在于未得之真正缺失人才,而在于既有成员间的貌合神离。 人的重要性非同寻常,不仅关系到创业、还牵系此后的守业。实际上就是团队的组建与维护, 对于人才,高科技型、高技术含量的初创型企业,感觉尤为明显。 4、兼职团队的陷阱:很多初创型企业都找过兼职团队,很多事情交给他们,看起来很省事、也教省钱。兼职团队弊端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们以技术实现为主。干活,不会很精细、不会太用心,一切以时间为成本。当这些不成为问题的时候,一切安好,当这些成为问题的时候。能做的,几乎只有选择重做。 北京导视互动的徐占基总经理回顾刚创业时,与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处处重视开源节流、节约成本,把自己成熟想法的产品几乎交给一些貌似强悍的兼职团队去做,最终虽然技术实现了,但是用户的体验、具体运用、维护等等诸多方面问题成堆,最后一咬牙,自己组建团队重新开始,全部重做。在年轻的创业者那里,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以至于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事例。 5、猎头、招聘的陷阱:猎头或者招聘解决不了初创型企业核心团队的人才问题。如同说“空降“是一种企业用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却并不适合初创者。首先,任何人才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融洽的团队才能发挥作用,再高级别人才甫临,姑且不说对公司的忠诚度,至少事业心不够,期望值越高,跌的伤害越大。当然招聘可以解决一些一线人员的不足问题。 笔者在与一些创业者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人才招聘令人头疼。主要是刚创业的企业缺乏吸引力,吸引不来优秀的人才,但是公司的发展又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加盟。如非原先就有极大的人脉积淀,仅仅依赖亲朋好友的介绍,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还有远水不解近渴的问题。那么猎头招聘就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案,但是猎头代价很高,问题很多,猎头公司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推荐的人才很多蒙混过关、以次充好或者仅仅作为暂时性过渡安排,还有的相互勾结挑战法律。创业者原本通过猎头是想相对花点大价钱来节省时间、精力,结果却更加延误时机,还造成创业者形成对于外聘人才的恐惧心理。而且猎头也会把你的人才挖走,很少有企业,只摘果实不买单的,在这场代价不菲的争夺战中,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自主企业。 6、不分彼此的陷阱:很多初创型企业,创业者都是亲朋好友、其中以同学、校友为多。创业者往往陷入一个哥儿们义气——不分彼此的迷坑。实际上,情感上不分彼此,是一种现实情况,也往往是凝结大家共患难同创业的核心动力所在,但是创业者还需要始终明白和坚持的一点是,公司的发展必须有序,且应该由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换句话说,情感上不分彼此往往让创业者产生幻觉,以至于忽略用稳固的制度保障各自的最大权益……最终贻害大家。 “风车网”从某年3月20日高调上线,到5月17日团队解散,仅仅历经了不到2个月,因为管理层间缺乏信任使得团队瞬间溃散项目因此停止。其ceo总结回忆时提到,他还在清华读研时就与朋友一块创业,做电信设备供应商(VoIP信令监测仪)。开始发展还不错,然后很多厂家也进入他们的这个领域。不过这些外在因素并没有打垮我们,而是因为公司开始挣钱后,几个创始人开始内讧了,CEO、CTO、另一创始人各奔一方,创业很快黄了,曾经的兄弟见面反目。 辉煌一时的百信鞋业,“创始人李忠文几乎把所有核心和重要部门的权力都交给了他的亲戚朋友,但相互又无制衡。”结果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另一家民营企业,真功夫当其创始人之一的蔡达标与前妻潘敏峰离婚时,他与另一创始人、潘敏峰的弟弟潘宇海间产生纷争,甚至因为涉嫌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犯罪行为被捕入狱。 7、人才培养的陷阱:并非所有的人才都可以培养的。首先,认同感,方向、理念非常重要,没有这一点,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还有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文科学生培养成理工科的技术高手,这需要多大的代价。还有,能不能吃苦、有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行事做事是否真正主动自觉等等。这些是很重要的。把一头猪培育成一匹马是不可能的,但是让一匹马比原来快跑一点是可以的。 笔者了解的很多成功公司,在人才方面,都是很稳定的,也是随着公司一起成长、逐渐锻炼出来的。不说高管层没有流失人才,就是其他各业务部门,也凝聚着各自的一帮员工。因为,成功的公司让每个人的价值合理展现,并实现成功置换。因为大家都明白,频繁跳槽让企业和个人都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三、“不着北”的市场 市场是企业得以存活的最关键因素,也是最终原因。 对于高科技型产品,最关键的是核心技术的掌控程度,实用性,以及营销策略。但是市场虽然变幻莫测,但是创业者们还可以边走边看边学,或者先调研确定再干,或者直接借鉴别人,模拟进行。但是这仍然不影响一家企业的市场“不着北”。 8、“技术认可=产品认可”的陷阱:技术认可不一定会带来产品认可。很多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技术积淀,但是技术认可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距离产品认可还有一段距离。产品认可,是一个有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并且结合各自使用习惯和实际效果,群体性选择的事实性结果。创业者在制定发展策略的时候,必须认清这一点,不至于偏颇。这在IT和汽车领域常常发生。 人们应该还记得,在AMD与Intel的竞争中,RambusDRAM内存一度被视为Intel的竞争杀手剑,技术上,RambusDRAM内存以高时钟频率来简化每个时钟周期的数据量,因此内存带宽相当出色,如PC10661066MHz32bits带宽可达到4.2GByte/sec,RambusDRAM曾一度被认为是Pentium4的绝配。但是最终无法获得大众用户拥戴……胎死腹中。 9、“知识产权=市场”的陷阱:拥有知识产权,不等于拥有了市场。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制出了新技术、新产品,甚至及时申请了专利、注册商标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这还只是第一步。知识产权只是表明你优先具有这个技术,但是市场是商品化大生产。如果你不真正在商品生产上弄出结果来,并且各方营销策略跟进到位,形成实际市场能力的话,也可能是白忙乎了。专利局那么多专利,据说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力、或者最终形成品牌的少而又少,很多都默默淹没在技术前仆后继的潮水中了。 全国高科技投融资委员会主任潘峙钢最近几年曾经表示,目前我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200万人以上,专利申请受理总数突破500万件,增长的速度均居世界榜首,但我国拥有的专利技术转化率却不足1%。即使,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数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但是,专利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专利转化率也普遍低于5%。 10、做技术追求不可复制性的陷阱:追求巅峰,独一无二,是大多数人的理想。实际上,现代商业之下,严格的不可复制性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妥善对待自己的技术,及时变现是最为有效的应对方法。当然在一定时期对于相关项目的核心技术的掌控程度却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可以实现的课题,如何把技术局部时段的优势变为产品和市场局部的时段的优越。 技术永远只是企业的一方面,而且创业者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人。现实,总是不那么完美的。所以技术追求应以市场为导向,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度拓展发挥。 11、“做产品=做市场”的陷阱:即使靠近最完美的产品也并不就等同于公司已经取胜了市场。尤其对于一个初创型企业,人力物力财力不够,专心做产品,也会犯酒好也怕巷子深的病,何况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可以生产实现的商品往往不是只有一个人、一家在做。也许你的产品即将将抵达最完美,可是前夕的黑夜你的公司垮掉了。 对于很多初创型企业来说,也许只能集中精力专顾于产品打造。但是随着企业一步步成长成熟,做产品和做市场两个不同的领域,就会愈来愈展现出各自不同的规律性。创业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差异,如果漠视两者差别,就会在市场中败下阵来。 季中曾是美国西雅图景郡政府自然资源部高级工程师,2010年回国开设了国内技术领先的显示科技公司。公司费大力气研制出了节能环保、成本小且便于安装的公交电子站牌。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又赶上中国倡导低碳环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然而,市场却始终没有火。 12、“明天=现在”的陷阱:这一点无需多说,谁也明白,恢宏的明天蓝图替代不了今天必须跨越的无数沟壑。但是,创业者却常常犯这个错误,他们大都是满腔热血、极有理想的人,但是相对而言,创业却是一件极其繁琐而又无比现实艰巨的事情。“明天”作为一种温馨的浪漫,虚幻而飘渺,时常充满了神奇的迷人气氛,表现易于陷入波动的情绪,把明天等于现在,无意中对自己偷换概念,提前把明天的资金烧尽在今天,以至于很多东西最终被证明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