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梁志远在做了一年多小生意后,到1984年,挂靠了一个集体单位,正式成立了珠江灯光音响厂(当时国家政策是:允许私人做个体户,但不准办厂,办厂需挂靠)。他讲到:“选择做灯光纯属偶然,以前做梦也没有想过,与灯光结缘并非深思熟虑,那时候我们在做家具、灯饰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射灯、转灯、玻璃球之类的灯光很俏销,价格在几百甚至几千元一个,我再调查了一下,这类产品市场上并不多,大部分是进口货,国内只有桂林一家小厂生产。”他立即意识到这里面存有一个很大的商机,他果断决定,要做这种产品!没有场地就在学校租个小地方当厂房,没有工人就托亲戚朋友找,不懂技术就拆开其他产品研究,简易加工设备想办法自制,还有,这无名小厂的产品销售渠道怎么办?梁志远凭借一种坚韧劲,不怕吃“闭门羹”,多次敲开国营经销单位经理的门(如当时有全国十大国营商场之一的广州市南方大厦,广州市演出器材经营部等)。功夫不负努力人, 广州市南方大厦和广州市演出器材经营部从帮助代为寄卖产品,迅速发展成为经销商。就这样,一个年度下来可以销出数十万元产品,在当时万元户时代,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但他没有满足,而是信心倍增地继续前进! 1987年,他又顺藤摸瓜地利用参加中国文化演出物资订货会之机将产品销往全国。这年,珠江灯光已全面进入了国内市场销售渠道,当年产销量已达近千万元,标志着珠江灯光跨越性发展时代的到来。 在此之前,梁志远一身兼数职,又研究产品,又开发客户,还要坐火车、搭汽车到处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可是销售并不理想。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市场需求量迅速膨胀。此时,梁志远洞察到这是一个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于是马上调整销售,连续在报刊上发布广告,加大宣传,于是生产的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主动上门要货的客户络绎不绝。梁志远说:“那时候我们向全国发货,而且发货全部是空运,客户都觉得火车和汽车不够快——那时候的还不行。” 这里,他做了三个重要的选择:进入灯光行业;行销全国建立渠道;强化广告树立珠江品牌。可谓敏锐地抓住了行业爆发增长的机会,促成了珠江灯光发展规模的又一次跨越。到90年代初,珠江灯光的年销售额已达一亿元! 品质第一 成功是成功者的通行证,还是失败者的墓志铭?这句话似乎诡异,但当机会之门洞开,生意与钞票哗哗流进来的时候,只有少数人移开发亮的眼睛。但结局往往是,成功只是向大多数人吹了个肥皂泡,瞬即转身将失败推至众人面前。 市场的巨大成功在无形中开始考验企业,如果把持得住,企业或许可以走得更远,但可惜的是,许多人掉进成功的陷阱里,继而遭到市场的抛弃。 但梁志远却又一次“幸运”地坚持了下来,他很早就从客户零星的退货中想通一个道理,用户购买你的产品,最终要看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品质控制不好,企业就长久不了。如果眼光短浅,就看眼前,一心想赚快钱,卖出去就好,质量你不管,只当过海神仙,那肯定要死掉。在一次会议上他告诫经营骨干:“生意,是一项每日要用心去做的事业,做生意就是做人,我们的客户也是我们的朋友,东西不行就卖不动,东西不好就连累了朋友,欺骗朋友等于是欺骗自己。”他本着这一理念,在生产管理中花出大量精力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坚持做到品质第一。 灯光是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他不但坚持进行品质控制,还注重产品技术的更新。在跟踪国内外最新产品并及时进行研发上,梁志远不遗余力,市场上一旦有新的产品,就买回来组织研发人员分析研究,他个人更是整天泡在厂里,组织人员攻关,保持珠江灯光的产品一直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 梁志远认为:“产品品质不但包括产品的质量,更包括产品技术的更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快速推出新产品是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90年代中后期,中国卡拉OK、迪斯科等娱乐项目发展迅速, 大众娱乐场所遍布全国各地,娱乐场所主要以民营为主。由于市场需求日益扩大,这一时期进入生产舞台灯光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好几百家,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厂家集中在广东地区。竞争开始逐渐白热化,一些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技术更新,假货水货开始泛滥,市场变得混浊,这些直接导致行业洗牌速度加快,在市场大浪淘沙的洗礼下, 有些企业销声匿迹了。最容易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梁志远的珠江灯光因为对“品质第一,技术领先”的坚持而在国内业界赢得了声誉,在客户中赢得了口碑,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壮大。到2000年,珠江灯光已成为行业第一名。 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