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一起“下海” 1982年,我被调到青岛家电公司工作,任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当时张首席()任家电公司副经理。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拨浪潮,所有的企业都想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因为找到项目这个企业就有活路了,但家电公司等了两年却没有争取到一个项目。1984年,机会来了。德国“利勃海尔”当时来中国晚了些,家电公司就抢到了这个项目。 “利勃海尔”这个项目就是张首席争取来的。当时,他到北京去批引进项目的时候,冬天天气很冷,坐火车又没有座位,为了节约一些体力,他就带着马扎上车,在北京就从马路上买点花生米什么的带着充饥。项目跑下来了,为了兑现当时给有关部门“一定能做好”的承诺,张首席就亲自来操作这个项目。他是非常讲信誉的,自己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好,如果没有这个性格,他就不会亲自去创业,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海尔。 当时我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引进工作,成为了张瑞敏的主要助手。但是,当初张首席让我跟他一起“下海”创业时,我心里确实没有底,当时就想干个两三年再回家电公司,没想着长久干下去,也没想着张瑞敏能长久干下去。事实上,当时在青岛黄海饭店开项目论证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一分钱也没有,就那么几块地,几间破房子,要把那些没见过、也不懂的设备引进来,谁心里都没底。 我当时不很情愿到企业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太苦”。此前我也曾经在企业待过,当时去企业被戏称为“下地狱”,但进入青岛电冰箱厂这个“地狱”后,我却一直干了20多年,直到现在我已经64岁了,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只要对企业还有用,我就愿意一直工作下去,因为忙习惯了,乍一停下来,可能还不适应,离不开了。至于当时张首席为什么选中了我作为他的副手,这个问题你得要问他自己,不过我想他总有自己的想法。你们也知道,他说过一段流传甚广的话:“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还在利用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 当时,不懂冰箱怎么造?我就去图书馆找怎么做冰箱的书,终于找到一本叫《电冰箱》的书,作者叫单大可。一打听,这人在上海,于是我就赶到上海去找到他来做顾问,让他从头给讲了一遍冰箱的基本原理。当时,厂里还派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去参观学习,偷偷学艺,根据带回的零部件,自己画出图纸,然后用单大可教的“土办法”来造冰箱。当时,大家就一个想法:争口气,造出冰箱,促成引进项目。 每个企业都知道抓质量的重要性,但海尔抓质量之早、之狠、之一贯还是超出了一般企业。为什么?说到底,质量是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诚信问题。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已经成为我们海尔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这个事件中,我和张首席扣掉了自己当月的工资。我的质量管理神经也受张首席的启发,紧绷绷的。我认为抓质量仅仅有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有一次,我在冰箱某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责任者不以为然,认为头发丝并不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何必大惊小怪。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马上召集所有有关人员开会进行讨论,我就想通过这件事最终使责任者心服口服,让质量意识渐渐融入每一位员工心中。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