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好遗嘱 对于吴炳新和他的三株来说,再次走进公众视野的契机也许是酝酿多年的上市计划。 前些天,一家美国公司专门来三株考察,希望吴炳新能够在美国上市。这家美国公司的负责人是克林顿家族的成员,已经帮助重庆、深圳、杭州、包头的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在美国上市。同时,他还是吴炳新的一个好朋友,“在美国不管我去哪里讲座他都跟着去”。 实际上,早在1998年,吴炳新就希望借助儿子吴克立(原名吴思伟)的路德公司来完成三株的上市梦想。当时的一切运作完毕,但是负责的券商出事了,三株上市的事情只好搁浅。 “我从创业那天就定下了,三株将来一定要称为一家公众企业。”吴炳新说。 而对于这次找上门的机会,吴炳新的态度是“再推迟一下”。他坦陈:二次创业的三株,一直是在健康发展,但不是快速发展,“明年应该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年头,后年进入初级裂变,大后年进入裂变发展,2012年应该是辉煌再兴,争取上市。” 而在内地与美国之间,吴炳新倾向于在美国上市。“在美国上市,管理费用要高,维护费用要高,但是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他说。 对于上市的目的,吴炳新直言不是为了圈钱。“谁能保证你每一代都能是市场精英呢?家族的人才是有局限性的,上市会把三株从家族股份改造成社会股份。” 他甚至拟好了遗嘱:凡我吴家子孙,今后不再做三株公司的总裁,只能做董事长;凡子孙中有吸毒、赌博者,一经查实,开除出家族,不再具有财产的合法继承权。 而面对“如果三株没有吴炳新会怎么样”的问题,他说他比较欣赏王石关于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论述。王石曾经说过,他对于万科最大的贡献是为万科培养了一个团队,培养了一种制度。 “你将来会为自己写自传吗?”这一次,他没有像回答其他问题那样迅速地给出答案。思考了一会儿,他说:“我觉得,不留自传,我做的事情放在这里,(写自传)意义不大。” 另一位同样经历过挫败,后来东山再起的企业家有过与吴炳新类似的表态。这个人就是曾经向吴炳新取经的史玉柱。史玉柱曾经说过:我在这一代人里的位置未来可以看到,因为史料俱在。 阚治东:没有谁真正倒下 当一众证券业创始人相继出局、隐退,阚治东却以创投业为突破口,奇迹般地重新回到资本市场舞台。 中国周刊记者 宋合营 上海报道 11月23日,阚治东的新书《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出版。 在推介作者时,出版社这样概括其从业经历:阚治东,中国证券教父。曾任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申银万国总裁,因卷入沪深两地的金融地位之争,被免去证券市场一切职务;曾空降千疮百孔的南方证券,试图力挽狂澜,却因此在深圳看守所被关押了21天;2007年9月,他再一次传奇复出,投身方兴未艾的民营创投…… 曲折跌宕的人生背后,当事人怀有的是一颗疲惫的心,还是一个坚韧的魂? 稳中有进做创投 11月20日,新书筹备工作已经就绪,但阚治东依然忙碌。既要接受记者采访,还要筹备当天下午的一个重要会议。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手下的工作人员一再提醒他注意控制时间。 阚治东现在的身份是上海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的首席合伙人,这是一家合伙制的创投企业,旗下拥有奥锐万嘉、徽商基金、河北产业投资、温州东方首华等多只私募股权基金,资金管理规模数十亿元。 一个月前,中国在深圳开市,阚治东投资的项目无一入选。手下的人解释说,主要原因是东方汇富成立时间尚短,而运作一个项目较理想的周期是3-5年,目前多数项目还没有进入收获期。 阚治东本人对此也看得很淡,“不一定非要上创业板,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的不同和投资者需求,我们还可以协助企业上主板、中小板,或者到香港去上市。” 创投业在国内起步较晚,收益大,风险也高。一个项目运作失败,动辄带来上亿元的投资损失。阚治东在风险控制上有着自己的一套,他长期坚持“不投过于早期的项目”策略,尽量选择已经产生效益的企业,力避投资盲目性。 这一投资理念与国外创投“种子孵化器”模式迥异,有人因此指责他,说这不是真正的创业投资。 阚治东不以为然,他说,孵化器项目运作周期漫长,失败几率也高,对于当前尚不够成熟的国内民营资本来说,投入和产出还难以匹配。“如果有政府引导资金进来,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项目。” 在闲散资金利用上,阚治东明确,绝不做房地产和二级市场炒作,但考虑资金的保值增值,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安全边际较高的投资品种,如新股申购等。 这种“稳中有进”的投资模式运行两年多,阚治东执掌的9个投资项目至今尚无一例出现失败迹象。 东方汇富一名业务中层告诉《中国周刊》记者,阚治东联手上交所原总经理尉文渊于2005年成立东方现代产业投资管理公司,由其投资的华锐风机项目现已基本成熟,预计明年即可上市。如果进展顺利,届时阚治东将给他的股东们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 书写个人史 创建东方现代和东方汇富,这已经不是阚治东第一次复出了。如前所述,他的人生经历多次起落。如今,所有的感慨和辛酸,都被他收进自己写的书里。 “里面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经历的一些事情,”阚治东举例,像第一只A股如何诞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申银和万国的合并,以及很多人关心的“陆家嘴股票事件”和“哈飞股票事件”,在书里都有写到或提及。“可能有些内容在以前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过,但毕竟自己写,会更详细。” 作为中国证券业的早期创业者之一,当年的阚治东曾见证并亲身参与过中国股市的许多“第一”:主承销第一只A股,第一只B股,发行第一张金融债券,设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参与发起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他领导的早期证券公司申银证券也取得了令人咂舌的业绩:1990年盈利还只有500多万元,第三年和第四年就突飞猛进到1亿多元、近3亿元。 阚治东因此被称为“猛人”或“赚钱机器”,但他本人对这两个称号却很排斥。 他跟《中国周刊》记者说,“当然不能把功劳全揽自己身上”,并笑言“那时国内证券市场刚刚开始,甚至连我们买台电脑都可以算是第一”。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盈利涨幅,阚治东的反应也很平淡,“主要是当时证券市场发展势头很猛,而我们作为证券公司在为投资者服务的同时,也以盈利为目标。”
也有媒体把他塑造成证券市场的“悲情英雄”。阚治东说,如果说他是悲情人物,则国内证券业的早期创业者大都属于同一行列,尉文渊、管金生、张国庆等一批人最后都以“不光彩的方式”离开了证券业,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思考。 之所以有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陆家嘴股票事件”和“哈飞股票事件”的认识不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两件事是阚治东的原罪,你人为操纵股价,损害了投资人利益,自然就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也有人察觉出“陆家嘴股票事件”背后的“深沪争霸”因素,认为阚治东是不幸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进而同情他。比较蹊跷的是“哈飞股票事件”,阚治东先是因此被检察院指控“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并被捕进看守所21天,后来经法院审理,检察院又撤回了起诉决定,阚被无罪释放。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玄机? 阚治东在他的书里详细叙述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包括他如何被关押,如何据理力争,为自己做无罪辩护,甚至连当时他写给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及证监会的申诉信,都一一呈现。回想那段蒙冤受屈的日子,阚治东已无任何抱怨,他平静地跟《中国周刊》记者说,“幸亏当年各种交易数据和资料保存完好,让我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也很感谢政府后来给的无罪认定,才使得我今天能够重新出来做点事。” 囚禁与复出 21天的拘禁生涯听起来时间不长,但留给阚治东的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他用一个章节、近30页文字来专门记载它,细微之处,连上海看守所和深圳看守所吃住条件的不同都有涉及。最终走出看守所时,他强烈地感受到空气中的自由气息,“见到自由走动的人群、流动的车辆,深深感觉到,自由真是太好了。” 如今的民营创投生意也与当年的囚禁不无关系。阚治东说,曾有媒体问他,为何出狱后还要如此拼搏,“坦率地说,并不是为了生计,也不是为了重新证明自己,而是为了曾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朋友,并且一圆与我共同创业的同事们‘本土创业’的梦想。” 在书里,阚治东这样记录他经历的辛酸,“囚禁生活让我经历失去自由再到重获自由,更是让我感受到人间的冷暖……一批我认识和不相识的人在通过网络声援我,但也有一些过去的朋友却离我而去。”“我在一家企业担任独立董事已有十多年,就在我失去自由没几天,该公司歉意地对我妻子说,他们不得不辞去我在该公司独立董事的职务。即使在我们投资的企业,也短时间内作出了反应,撤换了我的董事职务。” 回眸过往,阚治东说,“不过对我来说,只不过是1997年事件(指陆家嘴股票事件)的重演,心中已不在意。” 以己鉴人 被问及“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为何此时出版”,阚治东回答得平淡到极点。 “没什么特别原因,平常我自己写写经历过的事,也没想过要出书,但最近出版社极力来约,所以出了。” 或许这种说法只是基于现实层面的真实,胸中蕴藏的情怀则被他写进了书里。 阚治东在《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里不无动情地写道:“这二十年是阚治东的荣辱二十年,也是无数股民、无数证券人的荣辱二十年。阚治东毕七年之功写就,不仅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和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一个去而不返的时代的记录,是新中国股市二十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的沉淀和总结。 有人总结阚治东跌宕起伏的人生,形容其为“不倒翁”。阚治东反问,“又有谁真正倒了?”他拿跟他一起创办东方现代的尉文渊向《中国周刊》记者举例,“尉总现在也在工作,状态也很好,你能说当年他倒了?” “没有谁的人生是始终向上走的,你们年轻人可能以后也会遭遇挫折,总不能心灰意冷,躺下来啥都不做。”说着这些话的阚治东今年57岁,依然眼神坚定。 他的办公室位于淮海东路一座 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