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每一个鸡舍都可以养3万只鸡,这些鸡基本上秉承差不多年纪的在同一个饲养场,并同时出栏的原则来饲养;同时,由于全部采用机械化运作,自动供水,喂料,通风和保温,因此一个鸡舍只需要配备一个饲养员即可。就是这个饲养员,在肉鸡养殖的5~6周周期内,不允许离开饲养场。顺便说一句,为了体现人性化,常常把夫妻二人同时安排在一个饲养场工作;但饲养人员必须在离家较远的饲养场工作,以避免擅自离开饲养场对鸡可能造成的危险。此外,鸡只出栏后,饲养场和鸡舍都要采取封闭措施,空置数日进行消毒和净化,才能允许下一批次饲养开始。 这里,正是圣农产业链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事实上,中国的畜牧业多年来一直延续一种“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并帮助农户解决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但这种相对松散的结构,很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中国乳业的集体沦陷正是对这种模式最好的反思。在养鸡行业里,更多的企业选择“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将农户集中起来,并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的五统一政策,尤其是身处具有丰富产业资源地区的企业大多作此选择。和圣农这种完全公司自养的模式相比,相对小,因此发展速度较快。 圣农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产业特点:“中国的白羽肉鸡生产加工企业主要有本公司、正大集团、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新昌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等。除本公司外,其他企业以采用基地饲养的合作经营模式为主。” 为什么这些企业不选择圣农的“公司养殖,公司屠宰”的模式呢?原因在于其他企业基本都在山东和东北,那里有大量养鸡农民,是养殖大省,有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的基础。当地政府鼓励企业这么干,因为可以解决大量农民致富问题。此外,国内没有养鸡行业标准,对鸡肉质量要求不高,而且中国鸡肉消费巨大——只要不发生禽流感,根本不用担心销售。 2004年和2005年分别爆发的两次禽流感,给了傅光明信心。尽管圣农受到连带影响,2006年鸡肉平均售价下降了6.35%,而净利润更是下降了40.08%,但除此之外并没有造成更大损失——因为圣农的鸡拥有自养优势,同时周边不存在丰富的养鸡资源,因此并未发生禽流感——傅光明甚至在此期间,果断加大投资,使圣农的屠宰量从禽流感前的1000万羽,上升到禽流感后的5000万羽。 2 (责任编辑:admin) |